來自晚輩的傾聽——石妮歌談猶太人大屠殺的記憶傳承
石妮歌認為,發生在一代人身上的事情,所影響的遠遠不止一代人。大屠殺也好,殖民出征也好,不僅對于當事人,而且對于后人也留下了無可磨滅的烙印?!凹葲]有敘述,也沒有遺忘,這是強加在戰后一代人身上的雙重束縛?!?/blockquote>責任編輯:劉小磊
“既沒有敘述,也沒有遺忘,這是強加在戰后一代人身上的雙重束縛。”2012年5月15日和16日,法國社會人類學家、法國科學中心的研究員石妮歌(Nicole Lapierre)教授,在北京接連做了兩場講座,以上個世紀猶太人遭遇種族滅絕為例,講述“記憶”這個主題。石教授是波蘭裔法國猶太人,她的父親上個世紀20年代移民法國,二戰期間在法國南部參加地下抵抗運動。石妮歌在法國出生,屬于戰后嬰兒潮一代。1989年她出版了《揭開塵封的記憶》一書,這是一部對于納粹發起的種族大屠殺幸存者的訪談錄,立即受到學術界和猶太人世界的關注。
法國社會人類學家石妮歌。 (潘鳴嘯 供圖)
這本書的獨特性在于,作者是以猶太人受害者第二代的身份前往采訪的,她的一些波蘭親戚在納粹迫害時死亡或失蹤。她做這項研究時,已經是巴黎研究機構里年輕的研究員。當她出現在未曾謀面的長輩面前,自報家門祖上來自波蘭的普沃茨克,一下子便拉近了與被采訪者的距離。“一般的歷史講述都是上一代人講給下一代人聽,但是不應該低估下一代人對于歷史自下而上的訴求,下一代人為上輩人所經歷的做出見證。”在北京的“法國文化中心”和“清華大學中法研究中心”合辦的那場題為“世代的動力:從繼承過去到對未來負責”講演中,石妮歌說道。
一般人們的印象中,西方對于種族大屠殺的記憶非常重視并保存得比較完整,通過各種形式,人們不遺余力地將那一段慘痛的歷史牢牢記住。但實際上這也經歷了一個過程,并不是一開始就如此。不管是國家、社會還是家庭,戰后都經歷了一段沉默時期。剛剛結束戰爭那會兒,人們渴望走出戰爭陰影,在廢墟中重建家園,希望朝前看而不是停留在過去。即使是有關紀念項目,比如成立紀念館或樹紀念碑,重心也放在突出英雄主義、歌頌抵抗戰士的英勇方面,普通人的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