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評論】誰污染誰付費才是治滇最佳思路
如果昆明市僅僅為了籌措治滇的資金,那剪外地游客的羊毛是很方便,與收本地市民的錢相比,推行的阻力或會小一些。但一直以來,滇池流域的第一大污染源是城鎮生活污水。昆明如果要開征滇池生態資源補償費,主要對象應該是制造了生活污水的本地市民和制造了工業污水的本地企業。
責任編輯:史哲 戴志勇 蔡軍劍
清人孫髯時代的滇池,有“四周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的自然景觀,有“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的人文景觀,如何不令人神往?但如今,朝此方向走一小步也會所費不貲。日前,昆明市擬對滇池流域六個縣區的酒店、旅社入住者,按照每人每天10元的標準,開征滇池生態資源補償費。
風聲一放出,即遭來物議。不過,昆明市也有不得已的苦衷。昆明治滇的十二五規劃已編制,目標已確定:到2015年,滇池的水質要從現在的V類和劣V類之間達到外海(滇池主體)IV類、草海V類,目下治理的資金缺口達80%。在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期間,昆明在治滇上已分別投資了25.3億、31.7億和171.77億,下了血本,不能半途而廢。
應該說,這一目標很低,昆明主政者沒玩虛的,沒搞暢游滇池或嘗滇池水之類的噱頭來取巧。但如何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仍需公共討論。收費事大,在向誰收、如何收等問題上要慎之又慎,最好既能做到于法有據,又能做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