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精選】大學學風在于文史教育

以數理化為主專業的學生,最好拿文史哲做副專業,以此迫使學生避免單一學科的偏差。缺少足夠的文史哲教育基礎,人便與機器無異,縱會使些雕蟲小技,胸無造福世界的人文理想,終難成就科學創造。

一個大學的學風,以文學及史學兩系為樞紐。

這句話不是我說的,是朱家驊先生說的。朱家驊先生是中國學術和教育界的泰斗級人物,中國近代地質學的奠基人,中國現代化的先驅,曾任中央研究院院長、國民政府教育部長等職。朱家驊先生青年時期留學德國,一九一七年回國,經國學大師沈尹默介紹,被蔡元培校長聘為北京大學教授。那時候,北京大學總共二十八位教授,朱家驊先生年僅二十四歲,成為北大最年輕的教授。一九三○年兼任教育部長的蔣介石,聘朱家驊先生做南京中央大學第二任校長。

一九三一年我的外祖父陶希圣先生,在中央大學法學院做教授,忽然接到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周炳琳先生發來聘書,請他到北京大學法學院去任教。于是外祖父寫信給中大校長朱家驊先生,提出辭職。

朱校長接信,當晚冒雨,趕至外祖父住所,極力挽留。朱校長說:一個大學的學風,以文學及史學兩系為樞紐。他的計劃是一步一步充實中央大學的文史兩系,已經聘了顧頡剛先生到中大史學系。朱校長希望外祖父繼續留在中大,共同努力。外祖父再三解釋,對于母校北大的聘約,他沒有抵抗力。自己學問還差得很遠,愿意回到母校,力求上進。外祖父贊成朱校長的計劃,但很慚愧,不能協助,以觀其成。

這次會面,這段對話,外祖父曾有逐字逐句的記錄。

《隨筆》2012年第4期

朱家驊先生曾留學西洋,見多識廣,又任教多年,經驗豐富,亦曾主持學政,過關斬將,說出這句話,當經深思熟慮,絕非兒戲。

細想想,確也如此。一說清華,就是理工,乃一九五二年盲目模仿前蘇聯教育體制,分離文理大學所致。這個錯誤,遺害至今。雖然改革開放之后,清華重新恢復文史學科,但終于無力扭轉清華作為單一理工大學的偏見。

其實清華大學一百年前成立,自文科而始,那時中國尚無理工學科的概念。一九一四年梁啟超到校發表演講,以君子為題,引述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兩句,之后清華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定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之耘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