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執于見】漢語是一種最后的拯救力量
新近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引發熱議。哪些詞應該收入而哪些詞不該,頗多爭論。漢語的模糊性與追求精確、量化的現代化之間有一種矛盾叢生的張力,猶如一個沼澤地帶,現代化的悍馬在漢語的沼澤區被修改得面目全非,有了人性,微妙起來。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吳雪青
文明自有文明的時間,它明什么,暗什么,可以見出一個民族與上帝的距離
新近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引發熱議。哪些詞應該收入而哪些詞不該,比如“剩女”一詞沒有收入,頗多爭論。在我看來,詞典并非語詞是非的判斷,而是語詞狀況的反映。一個詞也許今天很熱鬧,但最終煙消云散。比如過去的詞典,有多少曾經的熱詞死掉了?比如“臭老九”,現在的年輕人沒幾個知道吧?最后留下來的,依然是“止于至善”的那些。“剩女”之類,聽起來有點惡毒,心不好,貶義,不善。詞典不妨收入,時間會淘汰的。文明自有文明的時間,它明什么,暗什么,可以見出一個民族與上帝的距離(我在“道”這個意義上用“上帝”一詞)。“文革”把知識分子說成“臭老九”,不善,所以消失了。
詞典也是一種歷史。一個時代必有一個時代的熱詞,追捧熱詞的寫作最終煙消云散。對比一下早期的《現代漢語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