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冰層下的“焰火”裝置
在南極厚厚的冰層下面,科學家花了六年多的時間,安裝了一組龐大而特殊的探測裝置,用以捕捉宇宙中神秘的中微子。自從“上帝粒子”被發現以后,它也許是科學家最希望深入了解的粒子。
責任編輯:朱力遠
研究人員通過電纜將探測器陣列放在從冰面下方1450米開始的,1千米深的冰層中。 (冰立方官方網站 供圖)
在南極厚厚的冰層下面,科學家花了六年多的時間,安裝了一組龐大而特殊的探測裝置,用以捕捉宇宙中神秘的中微子。自從“上帝粒子”被發現以后,它也許是科學家最希望深入了解的粒子。
1立方千米的冰可以做什么?為全球70億人分別調制100杯冰飲料?舉辦100萬次千噸級的冰雕展?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物理學家找到了更劃算的用途。2011年,他們和歐洲的科學家合作,利用南極1立方千米的冰制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冰立方”望遠鏡,把目標瞄準了宇宙中的高能中微子。
中微子的概念源于1930年,當時人們發現β衰變后的產物存在能量損失,向來嚴謹的理論物理學家泡利(W.Pauli)大膽地提出,帶走這些能量的是一種中性的、不帶電的微小粒子。
單從數量上看,探測中微子并非難事。由于放射性元素的β衰變,每個人每天發射的中微子與美國人口不相上下。太陽內部的核反應、宇宙射線轟擊大氣層都會產生大量中微子,于是每秒鐘每平方厘米地球表面穿過的中微子比全球人口總和還多。
然而,中微子并不會引發電影《2012》中的驚天巨變,因為它的性格非常孤僻,不易與其它物質發生相互作用。為了增加探測到中微子的概率,所有中微子實驗都會想方設法準備大量靶物質。1956年,美國物理學家萊茵斯(Reines)在200升水中第一次探測到核反應堆產生的中微子,因此獲得了199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每安裝一根電纜,人們都要用一種專門設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