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地:美國法院的難題

憲法第五修正案=充作公用=用于公共目的=經濟發展=創造就業和增加稅收=開發商可以征收私人住宅?
2005年6月,經過五年的審理,美國最高法院終審裁決一起關于政府征地的訴訟,認為“為了‘經濟開發’,政府授權開發商征用土地,也是出于公共目的,因此也是合法的”。圍繞這一起判例的爭論及隨后的余波——美國已有34個州制定法律或修改憲法,限制政府征用土地的權力,其中種種,頗令我們深思、鏡鑒

  真的,中文是很有魅力的語言。比如,中文形容詞用得比較多,特別適合于用來表決心、獻忠心。這類形容詞還進了法律,像憲法第十二條,說是“社會主義公共財產神圣不可侵犯?!薄吧袷ゲ豢汕址浮?,這就表明了一種堅強決心。反觀憲法第十三條,提到公民財產時只說“不受侵犯”,沒有“神圣”二字。
  不過“神圣”二字著實奇怪。我們的主流思想一直是無神論,何以憲法中會出現“神圣”兩字?“神圣”是帶有宗教色彩的。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神圣”指“極其崇高而莊嚴的,不可褻瀆的”,例句和詞組有“神圣的使命”以及“我國的神圣領土不容侵犯”。使命可以是“神圣”的,可以是“極其崇高而莊嚴的”,勉強一些,領土也可以是“神圣”的和“極其崇高而莊嚴的”,但財產就是財產,財產怎么可能是“神圣”的呢?怎么可能是“極其崇高而莊嚴的”呢?“神圣”這個形容詞至少不是法言法語。
  詩歌語言的特點之一就是鏗鏘有力,擲地有聲,讓人熱血沸騰。比如“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這兩句。讀這樣的句子,刀山敢上,火海敢下,什么人間奇跡都敢于創造,更不用說闖股市了。中文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句子經常省略主語。簡略是詩歌語言的特點之一,留出空間給人想象。凡事重意會,輕言傳。但法律不應該有太多的想象空間。否則就會引起歧義。
  還有,詩化的語言比較夸張。詩化的夸張若是出現在法律之中,就顯得很不嚴肅。

什么是“公用目的”?
    那么美國法律中是什么樣的措辭呢?我們不妨看一看。按照美國的法律,政府征用私人土地或是授權開發商征用私人土地的權力叫做“國家征用權”(eminent domain)。美國憲法第五修正案明確規定,“不給予公平補償,私有財產不得被充作公用?!边@條法則有兩大要素,一是“公用”,二是“合理補償”。中國憲法也有對應的一條,規定“國家為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
    就具體內容而言,美國的判例已經確定。修公路或建造軍事基地是典型的“充作公用”征地。此外,出于“公共目的”,政府可以授權私有公司修建鐵路、公共事業公司和體育場。除此之外,政府授權房地產開發商征地只限于兩種情況:一、被征收的房地產已經威脅到公共安全或健康;二、打破業主對土地的壟斷。
    國家征用權是各方利益不斷平衡的一個焦點,有關訴訟層出不窮,美國最高法院隔時受理一些案件,澄清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