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2012北京場側記“好內容,也要有好形式去傳播”
學者的經費來自公眾納稅,有義務告知公眾自己在干什么,也可以用研究感知公眾;但在中國,科學與公眾各自獨立,學者在象牙塔里做論文,公眾迫切想了解科學卻沒途徑,雙方都有意愿,但缺乏渠道,這種重視傳播效果的形式正好可以打開局面。
責任編輯:楊繼斌 實習生 梁建強 童麗麗
在Think+2012北京場現場,立體的舞臺讓參加的嘉賓和觀眾耳目一新。 (南方周末資料圖)
付新華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表示,“學者的經費來自公眾納稅,有義務告知公眾自己在干什么,也可以用研究感知公眾;但在中國,科學與公眾各自獨立,學者在象牙塔里做論文,公眾迫切想了解科學卻沒途徑,雙方都有意愿,但缺乏渠道,這種重視傳播效果的形式正好可以打開局面。”
2012年8月4日,在Think+2012北京場現場,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發現自己身處一個從未感受過的“場”——光影、聲音和舞臺,一切都迥異于過往的單調講臺,演講者現在成了演員——馬軍想起了他見過的每一條河,16分鐘講演毫不費力地流淌而出。
回到臺下,剛分享的“隨手拍定位污染源”行動經過微博傳播已有了熱烈反應,馬軍興奮地一一回復,而臺上的表演并未結束:生物學者付新華帶著他心愛的螢火蟲點亮全場,德國人小柯唱起《橄欖樹》;為了讓“思想沒有枷鎖”,桔子酒店創始人吳海甚至扒掉上衣。
收到邀請時,幾乎所有演講者都有點驚訝。
研究螢火蟲的付新華常給人講演,面對成人的講演一般要三四十分鐘,即使只給上了年紀的村民們講講螢火蟲“不是害蟲”,也得二十多分鐘;而Think+201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