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評論】城市化不是提振消費的權宜之計
為解決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農民變市民的人均成本大約10萬元。賣地收入2009年為1.6萬多億;2010年2.9萬億;2011年2.4萬億左右。平均下來,恰與農民市民化的成本相當!但現在這些錢進入了公共財政,成為為所有公民提供公共服務的資金來源。
責任編輯:史哲 戴志勇 蔡軍劍
農民為什么愿意變市民?最大原因是希望得到平等的醫療、教育、就業、住房待遇。政府為什么希望提高城市化率?因為城市本身就是一種高效利用土地、資金與人力的制度安排,城市化是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自然結果,良性城市化將極大提高一個國家整體力量。對當前的經濟困局,城市化還可能是一服“拯救內需”的良藥。
城市化,決不是征地蓋樓,核心是人的城市化。簡單說,變“農民”為“市民”。然而,據國家發改委國家城鎮化專題調研組在浙江、廣東、江西等8省份的調研:“戶(籍)改(革)幾乎遭遇所有市長的反對”。為什么?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近日發布的《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12)》說:為解決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農民變市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