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地溝油,追剿進行時警方詳解地溝油變身細節
本該用于工業用油的酸臭油脂,何能以假亂真,變成“合格”食用油?“精加工技術”是關鍵的環節。油脂企業業內人士和警方以偽造“食用豬油”為例,向南方周末記者還原了這種包括加溫、脫臭、脫色、降酸、增稠等諸多環節的“精加工”技術。
責任編輯:曹海東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姚小云 沈巧紅 周瓊媛
數據來源:南方周末記者呂明合根據警方資料整理。 (Gogle /制圖)
一項流傳十年的地溝油技術,為何能再次引發軒然大波?一個個原本可以阻止地溝油流入食用領域的油脂公司,為何競相鋌而走險?
“貢品村”的地溝油
陰暗潮濕的地下室,黏糊糊的地面,空氣中彌漫著濃烈的腐敗味道。冒著熱氣的鐵鍋正煮著黑乎乎的油渣,辨不清到底是什么。鍋邊的塑料大臉盆里,有來不及放進鍋中的碎肉末,上面布滿蒼蠅。
在浙江省建德市大慈巖鎮里葉村,村民葉坤太在自家小作坊熬制的“豬油”,讓查案民警陣陣惡心,再無食欲。
這些環境骯臟的“豬油”,正是被警方重拳打擊的“新型地溝油”。與傳統地溝油來源于“泔水油”不同,它主要取自豬內臟的肥油、豬皮上的碎油沫,以及豬身上邊角料,被油販子收購時,大多已腐敗潰爛,泛著酸臭。
這些新型地溝油一旦流入餐桌,后患無窮。這些廢棄物,本身大多含有病菌,在被蚊蠅亂叮過、酸敗變質后,含有大量可致癌物質和有毒成分,直接威脅人體健康。
“已經有三千多斤新型地溝油,經此流向了浙西龍游、蘭溪等地的糕點店。”2012年8月13日,建德警方向南方周末記者證實,此前的7月19日,他們緊急抓捕了葉坤太夫婦和他雇用的工人,遏止了更大范圍的擴散。
位于杭州建德和金華蘭溪兩地交界處的里葉村,曾以種植貢品“里葉白蓮”聞名,如今卻因村民熬油在浙西引發軒然大波。從事豬頭和豬皮加工已有十多年的葉坤太成了眾矢之的。
據建德警方調查,上述地溝油流向了多家副食品加工廠,用于生產綠豆糕、桃酥、散裝月餅等。不過,建德警方以敏感為由拒絕向南方周末記者提供更詳細的流向名單。
被警方指認曾參與銷售的葉坤太大女兒,同樣拒絕回答這些“豬油”的最終去向。&ldq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