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者的另類“旋轉門”史正富:“最富教授”有點失控
他是一位經濟學教授,與張五常、樊綱等人關系密切,甚至曾幫他們“理財”。他控制著結構復雜的投資集團,投資近20家企業,以65億身家躋身胡潤百富榜。他在學者與投資人兩個身份之間自如轉換?,F在,他夢想專心做回學者,但已經騎虎難下。
責任編輯:張華 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樊美玲
史正富主要投資的企業。 (何籽/制圖)
他是一位經濟學教授,與張五常、樊綱等人關系密切,甚至曾幫他們“理財”。
他控制著結構復雜的投資集團,投資近20家企業,以65億身家躋身胡潤百富榜。
他在學者與投資人兩個身份之間自如轉換?,F在,他夢想專心做回學者,但已經騎虎難下。
“我準備再過兩年就退休。”2012年8月9日,深圳君悅酒店33層咖啡廳,58歲的史正富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他臉上深深的皺紋間寫滿滄桑,“2008年以來,我做得有點累。”
史正富是一位經濟學教授,現任復旦大學新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與張五常、樊綱、張軍、林毅夫、張維迎等中國經濟學界紅人交往甚密,甚至幫他們中的一些人打理富余資產。
他同時還是一位“神秘”的生意人、超級富豪,擁有至少12年私募股權投資史,其間投資了山東中軒、古井貢、奇瑞汽車等19個項目,自稱操盤資金規模超過35億元人民幣。2008年他在胡潤百富榜上的財富為15億元,3年后這一數字躍升至65億,他因此被稱為“最富教授”。
就在接受采訪前三天,他間接持股26.6%任第一大股東的南大光電,以“2012年以來最貴發行價”66元在深交所成功上市,當天暴漲近24%。以收盤價計,史正富與妻子翟立持股市值接近8.5億元。
史正富為何決定急流勇退?他是如何完成財富積累的?在“最富教授”的名頭背后,他的經歷映射出中國學界和資本圈怎樣的獨特現實?
對史正富的評價,學術圈的朋友與其公司下屬及所投資企業高管截然相反。 (東方IC/圖)
“我的理想一直是做個學者”
在美國的八年成為史正富轉型的重要時期。當時美國資本市場正經歷私募股權投資發展的一波高潮,史深為周圍的資本氣息所感染,系統研究黑石等投資機構的發家史,當時的心情是“敬佩加好奇”。
進入投資界并不在史正富最初預設的人生軌道里。他的故鄉在安徽滁州來安縣,其父曾在鎮上開過小飲食鋪子,每天早晨賣油條。
1978年2月,24歲的史正富到復旦大學報到,此前他是江蘇省軍區的一名軍人。他的班上一共有62名同學。史的專業是政治經濟學,這并不是他一個人的選擇,“當時中國的經濟學,只有政治經濟學”。讀完本科、研究生,史正富留校任教。
“史正富是個聰明、活躍,對經濟學癡迷的人。”他的同班同學、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張暉明對南方周末記者回憶稱,“當時復旦大學學生會的黑板報比賽非常有影響,經濟系多次奪得第一,史正富是積極參與者。”
讀書期間,史正富一度表現出研究經濟學的天賦和造詣,他的論文多次在權威學術期刊《經濟研究》發表,并曾獲得1988年度孫冶方獎(中國經濟學界最高獎項)。中國本科生們用的《政治經濟學教材》第12版,即由尚在讀研究生的史正富和導師蔣學模共同編著。史正富調整了教材的結構和內容,以市場經濟的微觀主體——企業活動闡述政治經濟學體系。
“史正富是學生們比較喜歡的少數幾個青年教師之一,前衛、活躍,任何東西都不接受現有說法。”經濟學家張軍說,他比史正富晚四年考入復旦大學,日后與史成為好友兼同事。
“我的理想一直是做個學者,組織一批人,研究中國的制度變遷,拿幾個諾貝爾經濟學獎。”史正富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命運卻被不可控的力量,推向另一個方向。
1987年,史正富到美國留學。在美利堅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拿到經濟學博士后,又在馬里蘭大學攻讀社會學,本想學成回國繼續經濟學的教學和研究,卻因故未能成行。
在美國的“八年抗戰”,是史正富職業轉變的重要時期。
1987年到1995年的美國資本市場,正經歷私募股權投資發展的第二波高潮,1989年KKR收購RJR納貝斯克公司等經典案例,帶動了美國股權投資“杠桿化”熱潮。
史正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