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洪流——中國農民工30年遷徙史(2)
隨著城市改革力度、廣度和深度的增強,大城市逐漸成為農民工的主要去向。譬如在廣東電白、山東桓臺、四川儀隴,農民們放下鋤頭,拿起瓦刀,或自發或由政府組織,結成一支支建筑隊,奔赴北京、海南、深圳等所有需要大開發建設的城市。
第一部 反叛土地的農民(1980-1984)
綜述:改革春天 農民工破土萌動(2)
城鄉二元之困
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主要依靠工人不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經過毛澤東根據特殊國情轉化,本質上是一場農民革命。中國農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整個革命時期,是革命的主要依靠對象。在歷史上,他們從未如此深入全面地參與一項全國性的政權爭奪和秩序重建。他們被以毛澤東為首的早期共產黨人所感染,也成了革命者,或革命的追隨者。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進入建設階段,立即轉入以城市為中心。中央黨校教授王海光在《城鄉二元戶籍制度的形成》一文中說,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村人口向城市遷徙比較自由,憑遷徙證,對在城市有生存基礎的居民都準予入戶。但是隨后開展的“三反五反”運動,對城鎮私營工商業形成了沉痛打擊,大量城鎮人員失業。
一方面城鎮人員就業困難,一方面農民不斷涌入城市。為此,1953年4月17日,政務院發出《關于勸止農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要求各級政府勸止農民自行進城找工作,動員滯留在城市的無業農民回鄉。
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上馬。在糧食緊張的情況下,為保障重工業建設,國家實行統購統銷,但出現了在農村購得過多,在城市銷得過多。為緩解給農村帶來的糧食壓力,1955年開始,中央要求各城市嚴格控制人口遷入,并清理了沒有城市戶口的外流人員。
此時農村的集體化已進入高級社階段,對農民也形成了約束,參加農業生產成為一種強制。
但是在城鄉雙重限制下,從農村逃往城市的人口仍在增加。強制性勞動意味著失去了勞動的自由,農民與其說是土地的主人,不如說更像是參與農村集體勞動的按件計酬式(工分制)的雇傭人員,而統購統銷又完全控制了這種強制性勞動的回報,導致農民對農村缺乏熱情和信心。
從1956年到1957年,中央和國務院至少下發了5個指示、通知、文件,要求勸阻農民盲目外流,把他們穩定在農村,流落外地的要遣返,農村的機關團體不得私自介紹農民找工作,城市各單位也不得私自錄用盲目流入城市的農民。
到1958年,通過頻繁頒發的法律規定,中國全面形成了城鄉二元體制。
王海光寫道:“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