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鮮修路的日子
即便中朝關系被世界上眾多觀察家視為“特殊”,但絕大多數普通中國人對朝鮮也只能遠遠觀望。修路工老李在朝鮮羅先特區生活了幾個月,這讓我們有機會看到朝鮮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狀態,包括他們的家庭、工作、節日和中國人的交往。
責任編輯:曹筠武
一群建筑工人經過朝鮮大同江畔的主體思想塔。 (南方周末資料圖)
編者按:
朝鮮勞動黨中央行政部部長張成澤近期訪華,與中國在開發特別經濟區領域簽訂了數個協議,中方表示,愿與朝鮮“深化經貿領域務實合作”;而中國商人在朝鮮的鐵礦合作項目糾紛成為最近有關朝鮮的熱門新聞。在官方和民間的兩個話語系統中,鄰國朝鮮的面目呈現多樣化。
即便中朝關系被世界上眾多觀察家視為“特殊”,即便近年來兩國邊貿和旅游興盛,但絕大多數普通中國人對朝鮮也只能遠遠觀望或走馬觀花,普通朝鮮人怎么生活、如何思考、怎樣看待中國和與中國的經貿合作,仍是稀缺的信息。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們認識了修路工老李。因為修路,他在朝鮮羅先特區生活了幾個月。這也讓我們有機會看到朝鮮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狀態,包括他們的家庭、工作、節日和中國人的交往。這是當下關于朝鮮最鮮活的記錄之一。
從中朝圈河口岸至朝鮮羅津港的公路改造工程已經進入尾聲。從2011年4月開始,上千中國人在50公里的公路線上工作、生活了一年多。
2011年8月初在大連見到老李,他已經回國多日,正在準備朝鮮的一個新項目。
按照國內的叫法,老李在朝鮮干的是包工頭的活兒,負責圈河到羅津港公路線上大概10公里的一段施工。說起他此前在朝鮮修路的經歷,他叫南方周末記者打開筆記本電腦,在“谷歌地圖”找到朝鮮的鳥瞰圖。
“好幾個彎那兒就是圈河口岸。”老李指著谷歌地圖上黃色曲線說。他的手指在圖上移動,停留在了東經130°26′2.00&Pr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