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是政府的工具——訪無國界醫生(國際)主席卡云勒卡亞
四十余年來,無國界醫生以在戰亂和災難橫行的地區實施救助而聞名,他們深信,不分種族、宗教與政治立場,任何人都有獲得醫療救助的權利。與此同時,他們也常常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被卷入爭議。
責任編輯:史哲 實習生 童麗麗
無國界醫生(國際)主席卡云勒卡亞醫生(Dr. Unni Karunakara)。 (南方周末記者 張濤/圖)
我們不是政府的工具,我們不是任何政府的“軟實力”。
仿制藥在我們項目中有非常好的療效。以前制藥公司實施壟斷,對藥品和醫保計劃隨意標價,但是仿制藥競爭后,價格大幅下降。
我們并不反對知識產權。但重點是,當知識產權成為救人的阻力,到底什么更重要?是人的生命和健康,還是賺錢?
1971年,法國醫生霍斯·馮·曼德西爾與一群志同道合的醫生和記者們一起創立了“無國界醫生”組織。他們深信,不分種族、宗教與政治立場,任何人都有獲得醫療救助的權利。并且,人們的需求超越國界。
四十余年來,無國界醫生以在戰亂和災難橫行的地區實施救助而聞名,同時,他們也常常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被卷入爭議。2012年8月,南方周末在北京訪問了無國界醫生(國際)主席卡云勒卡亞醫生(Dr. Unni Karunakara)。
人道主義救援正在被“工具化”
南方周末:我們注意到無國界醫生發出了一系列關于“人道主義政治化”的警示。請問你個人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注意到這個問題的?
卡云勒卡亞:人道主義救援一直就是帶有政治性的,但現在不同的是,人道主義救助正在被“工具化”。在過去的幾年里,越來越多的國家把人道主義救援當做一種外交工具。
當我們從事人道救助時,我們救助的唯一理由就是:這個人需要救助。我們不會因為政治議程、宗教議程或者任何其他的社會議程而決定救或不救。
但當人道救助成為一種政治和外交的工具,援助變成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