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貓》,不是“熊貓”——音樂劇《貓》的中國“本土化”
2012年8月19日,音樂劇《貓》中文版在上海大劇院拉開帷幕。中文版《貓》有外方、中方兩支主創團隊,中方導演劉春不愿做外方導演的傳聲筒,“差不多每天都要跟外方爭一些東西”,討論哪個部分加一些本土化的東西會比較好玩。
責任編輯:徐詞 朱曉佳 實習生 周鑫
《貓》的中方團隊差不多每天都要跟外方爭論,討論哪些部分“本土化”會比較好玩,但最終成功“本土化”的,只有抱拳說“久仰”、“再見”改上海話“再會”等極少處。 (《貓》劇組供圖)
燈光暗下來。35只不同顏色不同扮相的“貓”從劇場各個角落躥了出來,冷不丁朝就近的觀眾伸出貓爪,“喵喵”一叫。等觀眾回過神來,貓們已經快速跳上舞臺。廢棄的垃圾場是“貓”的舞會現場,有一只貓將在這里被選拔出來派到九重天獲得新生。2012年8月19日,音樂劇《貓》中文版在上海大劇院拉開帷幕。這是中文版《貓》全國162場巡演的第一場。
“貓”至高潮,一只衣衫襤褸、步履踉蹌的中國老貓格里澤貝拉清清嗓子,唱起了那首經典的《回憶》——她就是那只即將升天獲得新生的幸運貓。觀眾豎起耳朵,期待聽到像英國“貓”伊蓮·佩姬或者美國“貓”芭芭拉·史翠珊一樣的聲音。壓力之下,中國“貓”發揮失常,嗓子干澀發緊,有幾個音調唱走了音,但她堅持唱完了全場。
中國將成為造假發和服裝的基地
“盡管可能有瑕疵,但我們想試一試,讓‘中國制造’深入到各個制作環節里。”中文版《貓》制作方亞洲聯創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