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背景下的中國革命
楊奎松把中國革命放在國際關系的脈絡中來看,從實事求是的治學立場出發,廣泛閱讀檔案資料,甚至到臺灣地區、美國和俄羅斯搜集相關文獻,直面歷史,終于寫出這本合乎史料檢驗原則的著作,其中充滿前人所未能發的見解。
責任編輯:劉小磊
《中間地帶的革命》,楊奎松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年7月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圖)
楊奎松有驚人的記憶力,透過大量文獻的比對和考證,呈現了一部豐富的中共革命史。
《中間地帶的革命》,敘述1921年中共建黨以來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全部歷史。1990年代初次拜讀楊奎松這一本大作時,雖然不見得同意他的全部看法,但是對他通過浩瀚的檔案數據來重新檢視傳統說法的做法,十分佩服。我相信歷史觀點和評價可以“百花齊放”,各逞其勝。然而,“百花齊放”不等于眾生平等的“眾聲喧嘩”??v使不再相信有哪一本書能壟斷全部歷史真實,但基本上還是相信治史求真的古訓,而所謂真的歷史,也必定得通得過文獻檢驗才算數,其間不僅有史才良劣之分,更有史識史德高下之別。二十多年前閱讀楊奎松這本書,了解到他根據大量文獻厘清的許多歷史事實,內心始終銘謝。
楊奎松以本書第五章第三節的子題為主要書名,可能會引起讀者誤會,因為“中間地帶”的概念,是毛澤東在美蘇冷戰新形勢下所做出來的重要論斷,也是毛澤東領導中共革命走最后一段成功之路的關鍵判斷,正因為他對時局有如此正確的把握,所以1949年秋天才可以建立一個近乎完全統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全球明顯二分為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陣營。但是無論美國還是蘇聯,都不愿意看到第三次世界大戰繼踵而起。斯大林深知四年兵燹如何摧毀他以十年工夫建設起來的現代城市和重要工業,渴望休養生息;美國雖未受戰火直接波及,但是人民早已厭煩戰爭,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