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做了別人不便做的事情中華文化促進會這20年

“文促會”,全稱中華文化促進會,初誕生時叫“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雖然副會長再加常務理事當中有31位部級領導,雖然而后這些年出席、參加過文促會活動的不乏中央領導,文促會卻是如假包換的民間社會團體——不花國家一分錢。

責任編輯:李宏宇 袁蕾 朱曉佳 實習生 周鑫

2007年農歷除夕,胡錦濤到甘肅與農民一起過春節。在村民冉菊英家,胡錦濤親手剪了一張名為《回娘家》的剪紙作品。當年第8屆中國藝術節在武漢召開,文促會剪紙專業委員會主辦了一個剪紙展。王石把胡錦濤的剪紙從當地文化館借出來,打算參展。事情報到文化部,有關部門沒說行,也沒說不行,就這么上了。 (文促會 供圖)

1990年代初,各級政府領導普遍反映,與海外華人打交道時很難找到共同話題。前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發起倡議,成立 “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用“中華文化”這個“共同語言”代表中華文化發聲。

組織后更名“中華文化促進會”,參與者包括中央領導在內的各級領導干部,而一直保持“非政府組織”性質。

2012年9月1日,“中華文化促進會”將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舉辦成立20年慶典。

“文促會”,全稱中華文化促進會,初誕生時叫“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雖然副會長再加常務理事當中有31位部級領導,雖然而后這些年出席、參加過文促會活動的不乏中央領導,文促會卻是如假包換的民間社會團體——不花國家一分錢;在自我簡介里,它的成長和發展歷程,“從一個側面體現了我國公民結社自由憲法權利的實現;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的日益完善”。

文促會的誕生與“語言”有關,創會倡導人是前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

1990年代初,改革開放如火如荼。當時的各級政府領導普遍反映,與海外華人打交道時沒什么共同話題。李瑞環跟葉選平(時任全國政協常務副主席)、蕭秧(時任四川省省長)、閻明復(時任民政部副部長)等都認為,不少海外華人對共產黨、社會主義不理解甚至不贊同,但他們熱愛中國,中華文化是我們的“共同語言”。

中國的官方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中華文化”是更寬廣的概念,由非政府組織代表中華文化發聲,顯得順理成章。李瑞環倡議創辦文促會,具體工作落到時任文化部長高占祥身上。

領導牽頭,文促會籌建一帆風順。1992年2月29日,文促會成立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體制外的優勢

“文促會”成立,第一任會長葉選平簽署任命,由王石擔任文促會常務副秘書長。成立大會散去,王石環顧左右,壓力頓生。文促會成員級別很高,名頭很大,但平時很難找到。駐會辦事人員只有五六個,很多瑣事王石不得不親力親為;沒有財政撥款,他手頭只有3萬元創會費。

身為文促會第一屆常務理事的謝瑞麟捐出王府井柜臺價值150萬元港幣的珠寶;臺灣前“副領導人”陳誠之子陳履安先生創建的一家基金會也慷慨解囊。王石幾番化緣,手頭兒有了點錢,可以做些事情打響文促會的名號了。

1992年6月,王石到沈陽出差,火車車廂里響起李劫夫1962年創作的歌曲《我們走在大路上》。作為那個年代過來的人,王石感慨萬千,展開煙盒,寫下了“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的構想,那一夜王石被自己的思想激動得整夜沒睡。

構想得到會長葉選平、秘書長蕭秧的支持。“我們身處體制之外,辦事沒有繁文縟節,想得快,決定快,執行也快。6月剛有創意,年底已經評完了。”王石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與大陸以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思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