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巡視】道德教化,有心就有力
許多讀者對民主制度防治貪腐過于樂觀。中國社會現在有不少人對民主存在一種浪漫卻不切實際的想法。當缺乏足夠的公民道德教育,人民就有可能是一盤散沙、各持己見。臺灣經驗可以證明:只有制度是不夠的。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吳雪青
成熟的民主不是一蹴而就,為了避免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培養公民的品德是必要的準備
本人幾篇以道德教育對抗貪腐的文章,引來不少討論。相當多讀者認為,防治貪腐的方法就是完善民主監督的制度。
不過,如果只是期待民主監督制度,卻完全沒有可以實踐的方式,很難具有說服力。在防治貪腐上,我認為道德是根本有三點理由:
1.任何制度的訂定源自權力,有權者如果沒有道德,他們所制定的制度只會圖利自己;
2.即使決定制度者具有道德良心,設計一套可以有效監督制衡的制度,但是執行制度的是人,執法者如果缺德,有可能出現官官相護、同流合污的貪腐集團;
3.所謂“法治”不只是一套完善的法律,而是政府和多數人民普遍遵守和服從法律,所以法治國家的關鍵是守法。然而知法不一定守法,守法是一種道德表現。因此任何民主監督機制的良好運作,需預設人民守法的品德,否則只能說是民主“制度化&rdquo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