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島經濟資源分析
東海油氣田問題,經過中日雙方長時間的努力,終于在2008年達成了共同開發的協議。協議簽訂之后卻不見日方有進一步的實質性聯合開發動作,反而這段時間以來,釣魚島又成為了新的熱點。
油氣田和漁業資源成為東海問題背后重要的經濟動因
東海油氣田、漁業資源的背后,是一盤什么樣的國際政治大棋局
漁業爭端
東海油氣田問題,經過中日雙方長時間的努力,終于在2008年達成了共同開發的協議。協議簽訂之后卻不見日方有進一步的實質性聯合開發動作,反而這段時間以來,釣魚島又成為了新的熱點。
釣魚島熱點的產生源頭是,2010年10月在釣魚島沿海發生了一次中國漁船和日本海上保安廳巡邏船之間的相撞事故。
釣魚島一帶海域是優良的漁場。最近一段時間臺灣當局行事非常低調,比如在日本都還沒有注意到的時候,就對“過分接近日本領海”的艦隊長張鳳強進行了處分。臺灣當局對這次香港發起的保釣行動不但不準臺灣船舶同去,甚至不準香港保釣船只進入臺灣港口補給,這些舉動在臺灣島內也遭到了傳媒的激烈批判。臺灣當局如此行事的真正理由在于日臺之間正在進行漁業協定的談判,臺灣當局擔心如果談不下來,臺灣漁民就無法去釣魚島海域捕魚。
中國大陸對于水產品有著旺盛的需求,近年來中國和韓國、俄羅斯之間經常發生漁業糾紛,甚至在遙遠的太平洋島國帕勞都有中國漁民被槍殺,所以沒有讓釣魚島周圍豐饒的漁業資源白白浪費的道理。
在2010年撞船事件之前,中日在釣魚島沿海還幾乎沒有發生過什么沖突,這是因為根據1997年締結、2000年生效的《中日漁業協定》,釣魚島周圍海域是自由海域,雙方漁船都可以在此自由捕撈作業,各自的漁政船只負責監督各自國家漁船的作業內容,日本海上保安廳的巡邏船在這一帶海域根本就無權對中國漁船進行檢查。最近日本人一直在炒作的中國漁政船只在釣魚島周圍海域出現,則是中方根據《中日漁業協定》所進行的完全合法的行為。
撞船事件發生時,《華爾街日報》就指出日本海上保安廳的巡邏船不止一次在這一帶海域攻擊臺灣和香港的漁船,1998年和2008年都撞沉過臺灣和香港漁船,這次只不過是把攻擊目標指向了中國大陸漁船。
這一事件曾經使得中日關系非常緊張,以當時的國土交通大臣前原誠司為代表的執政的民主黨內對華強硬派企圖把事態擴大,遭到中國方面的堅決回擊和以《華爾街日報》為代表的美國輿論的批判,最后連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都放棄了對日本的支持,前原誠司鎩羽而歸。
撞船事件的結果對日本的右翼勢力是一個很大的打擊,這才埋下了后來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宣布要購買釣魚島產權的伏筆,才導致了這次香港保釣人士的登島。
2012年3月16日5時許,由中國海監50、66船組成的中國海監定期巡航編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謝小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