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人保釣精英歸國記
1949年以后,北美基本沒有出現過華人知識界大規模的運動。那一次,剛剛才去世的何炳棣先生(他那時候年紀算是比較大的)和楊振寧先生(現在還健在),他們都參與了。還有一些年輕人,比我們還小的學生們。
希望我們這一股牛勁能夠松動幾塊凍硬了的心田
——《水?!钒l刊詞
兵臨城下
1948年,我家住在濟南,解放軍兵臨城下,守濟南的國民黨將領宣誓“愿與此城共存亡”。那時候物資供應已經很匱乏,國民黨空軍把物資空運來,再回去運第二趟時,就空出位子來,可以運人。
我父親曾經救治過一個胃下垂的病人,那人恰好負責空運,看到局勢越來越緊張,他估計空運維持不了多久,濟南解放是很短期的事了。有一天他忽然對我父親說,你救過我一命,我這次也給你家人一個機會,你們愿意走的話,行李都不準帶,只準6個人。他之前先打聽了我家的情況,我父母加上我們4兄妹,正好6個人。
張信剛
1940年生于沈陽,8歲隨家人赴臺。1969年獲美國西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博士學位,先后在美國、加拿大任教二十多年,曾獲選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1990年創建香港科技大學工學院,1996年至2006年任香港城市大學校長,以人文治校著稱。
他曾是海外華人精英“保釣運動”的骨干分子,上世紀70年代初主創當年影響較大的釣運雜志《水?!?。他還是潛心游走于不同文明間的觀察者,從地理切入歷史,幾十年間“體知”伊斯蘭世界和東正教社會,著有《大中東行紀》。
飛機是飛往上海龍華機場。我的外祖父&ldqu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謝小跳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