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這樣上班就對了(5)

當你對工作產生了感情的時候,當你差點就認為你遇到了自己一生的事業的時候,突然發現,它根本不是那么完美,一旦與之親密接觸,你就開始發現各種缺點,你開始討厭它,厭倦它,恨不能趕緊擺脫它,差點忘記了它只是一個不懂得任何情感的飯碗而已。

許多人一談起工作,就言必稱“事業”。其實,工作就是一份工作而已,是養家糊口的營生,與“事業”本無太大關聯。只是“工作”在生活中所占時間太多,沒時間搞事業,錯把工作當了“事業”,以致工作事業兩無成。

當你對工作產生了感情的時候,當你差點就認為你遇到了自己一生的事業的時候(動什么,不能動感情?)突然發現,它根本不是那么完美,一旦與之親密接觸,你就開始發現各種缺點,你開始討厭它,厭倦它,恨不能趕緊擺脫它,差點忘記了它只是一個不懂得任何情感的飯碗而已。

工作事業大不同

奧地利作家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生前的工作是半官方組織“勞工事故保險局”文員,但他為世人所知的最重要身份卻是風格驚世駭俗的小說家。盡管他在工作中人緣不錯,也曾在12年的時間里從“助理員”被提升到高級職位的“總秘書”,但這份工作對他來說,僅僅是一份提供衣食住行的工作而已,因為他并不喜歡這份職業。他真正愿意不計代價投入時間與精力的是寫作。雖然他在世的時候,寫作并未為他帶來任何名譽與利益,但這才是他終生的事業。

卡夫卡的事例可以提供區分工作與事業的三個標準:一、是否真心喜歡;二、是否不計回報;三、是否可以延續終生,矢志不渝。

作者:薛莉 出版社:時代文藝出版社

只有工作才會退休,事業是永遠不會退休的。作為教師,你可以一直教到生命的終點;作為管理藝術的愛好者,你可以在65歲退休后依然提供管理咨詢——美國《財富》雜志作過一個“新退休理念”的報道,不少企業高管都表示樂意在退休后依然從事咨詢類的工作,主要不是為報酬,而是希望繼續實現自己的價值;作為工廠的鉗工,你可以試著把廢鐵絲鉗成手工藝品——我在上海南京西路路邊的一位老人那里買過這種東西,擺在家里也很別致,還帶有“環保”的時尚標簽;作為南京長江大橋附近的雜貨店店主,你可以經常上橋看看,說不定能挽救一些人的生命。江蘇宿遷人陳思就是以此為事業的。從2003年開始,他每個雙休日的白天都守望在大橋上,搜尋心事重重的徘徊者,隨時準備把他們從死亡線上拉回來。將近七年的時間里,他救了160多人,現在他有一個私人博客“大橋日記”,講述一個大橋自殺救助志愿者的所聞所見。

讓陳思堅持下來的動力是一種個人價值實現的滿足感,這也是他多年來為了繼續幫助被解救人生存下去,甘愿自掏腰包的原因。用馬斯洛的人類“需求層次理論”可以解釋陳思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的心理動機——一切為了自我實現,這在某種程度上和那些每天堅持九點前到辦公室的億萬富豪是一樣的。

不是每個人都活在這個層面上的?;镜纳?、安全、社交的需求被滿足,已經算是幸福人生了,如果尊重的需求再被滿足,就算活得很成功了。只有極少數人才愿意為虛無縹緲的自我實現再繼續付出努力,這種努力的結果,用馬斯洛的話說就是能得到生命的“巔峰體驗”。而這種快樂,應該比升職加薪更持久。

跟擁有事業的人交談,不僅十分愉悅還很有美感。因為不再受世俗標準的衡量,一切皆源自內心的渴望,并且可以永無止境地努力下去,這會使整個過程充滿挑戰和想象力。在愛爾蘭的貝爾(Birr)城堡莊園,我見到過熱衷栽培植物的羅斯伯爵。在從聯合國退休后,他專注于從世界各地搜集奇花異草。他的花園中已有50種樹木被列為“不列顛群島冠軍”。因為支付不起巨額的遺產稅,很多愛爾蘭的城堡主人都將城堡租售給了政府或大集團。羅斯伯爵和他的兒子也有工作,分別是聯合國的官員和房地產商。工作的經濟收入,以及開放部分城堡供游客參觀,讓他們得以保有這座珍稀植物園的所有權。

如果渴望得到一份工作為的是薪水,渴望升遷為的是社會的尊重,那么擁有事業為的則是釋放自己的所有能量,看看自己的智慧到底能走多遠,這是個甘心付出、不求回報的過程,因為在實踐自己所想所思的過程中,已經可以品嘗足夠多的快樂。當媒體蜂擁而至報道陳思,各種非議也隨之而來的時候,陳思也搖擺過,迷惑過,一度懷疑過自己。但在兩周的“離職”后,他又回到了大橋上,繼續自己的使命。因為這已經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就像他的妻子和孩子一樣。這種快樂,也許是旁人無法理解的,卻已經點亮了他的生命。

我們為什么總是討厭自己的工作

我的工作郵箱經常收到別人群發來的勵志郵件,用漂亮的PPT文件制作出的人生格言之類。比如激勵著很多人的、奧美廣告創始人大衛·奧格威的名言:“活著的時候要快樂,因為你會死很久。”比如看上去沒這么高貴,但更實際的工作3F定律:“好工作應該具備三個F——Fun(趣味)、Fame(聲望)、Fortune(財富)。”

這種看上去像真理的名句的問題在于,單獨看其中一個,都很正確??吹迷蕉?,人越迷糊。為什么因為死很久就一定要快樂呢?真的有一個工作能夠趣味、聲望和財富三位一體嗎?

有這種略顯激憤的質疑是因為周圍有很多討厭自己工作的人。比如當年的中文系才子,如今是一家能源公司的高管。他現在的工作已為他帶來足夠的聲望和財富,舉個例子吧,他擁有的特權之一是他的專車可以直接送他到機場的停機坪。這種漫不經心提到的小細節往往能從聽眾的神情上收獲極大的快樂。但遺憾的是這份差事沒什么趣味,所以他閑時喜歡找文化圈的朋友談天說地,并表達一些想寫點什么的欲望。然而真的約他寫點什么時,他又會慎重地拒絕——理由是寫文章這種差事在現今的中國既帶不來聲望也帶不來財富,雖然有趣,雖然寫完之后會感到快樂。

我還遇到過一個討厭自己工作的法國人,他在一家化妝品公司做市場推廣。酒喝多了后,他會這樣描述自己的工作:“就是變著法兒騙那些女人今天把臉涂紅,明天又再買藍的涂上去。”除了自己看不起自己的工作之外,輿論給他工作的評價也讓他承受著不少壓力。比如在社交聚會上,一旦換過名片,美女和周圍人的目光便被名片上寫著“資本”、“金融”、“咨詢”等字眼的人吸引過去,一個身處化妝品行業的男人便備受冷落。

更多的討厭自己工作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工作,或者是遠遠地看著喜歡,稍微走近一點后又發覺其實并不喜歡。這種情況在大學剛畢業時最為普遍。太多的年輕人最喜歡問的是:我怎么才能進那家大公司?哪一份工作更有前途?他們還來不及關心:我會不會喜歡這個工作?

那么到底該怎么對待自己的工作呢?我想所謂的財富、聲望和趣味與人生不同階段的需求有關吧,不同的時候,需要不同的優先序列,或許這是個雖然中庸卻比較實際的答案。

網絡編輯:謝小跳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