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煤改:市場的誕生
作為規劃中三大煤場之一的漢陽煤場,卻用自身的市場實踐驗證了一句老話:那就是“計劃趕不上變化”。
煤炭新語(二)
編者按 2006年,中國的GDP連續第四年增長超過10%。在中國經濟的增長圖譜中,煤炭扮演了特殊的角色——在中國能源消耗中占據70%的份額,被稱為“工業的血液”。新的一年里,煤炭第一大省山西,仍在繼續著關閉小煤礦、限制產能的艱苦努力;曾經排名第二大省的山東,10萬人需要遷離,為村莊下的煤炭讓路;而在需求量日益見漲的湖北,則為建立中國第一個省級煤炭儲備而進行艱難的資源整合。這些變化,不僅關乎煤的供給與需求,更關乎各地的發展戰略,所有這些,都在重塑中國經濟版圖。
在湖北省建立省級儲備煤場的努力背后,一個初具雛形的“市場”正在悄悄誕生——無論是對于正在步入市場體系的煤炭產業,還是在為發展尋求保障的湖北省來說,“市場”或許是比“儲備”更加有力的保障。
2006年10月2日,滿載著煤炭的貨船經過長江中游湖北宜昌江段 CFP/圖
應對緊急情況
?。玻埃埃纺辏痹拢玻等?,湖北省經委副主任肖大鑫在新聞通氣會上向媒體表示,湖北省已啟動煤電油運綜合應急預案,以緩解全省供電的持續緊張。
早在1月初,負責協調全省電力供應的經委電力處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