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理財“跑馬圈錢”

當理財產品越來越多,如何挑選便成為一個新的煩惱。第三方理財機構應運而生,開始爭搶起中國人的財富管理這塊大蛋糕來。不過,這目前還是一個缺乏監管的市場,風險與機會同在。

責任編輯: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劉洋

中國財富管理市場是一塊可能超過8 萬億美元的大蛋糕,第三方理財機構正在爭相幫中國人打理資產。 (CFP/圖)

當理財產品越來越多,如何挑選便成為一個新的煩惱。第三方理財機構應運而生,開始爭搶起中國人的財富管理這塊大蛋糕來。不過,這目前還是一個缺乏監管的市場,風險與機會同在。

8萬億美元的財富蛋糕

未來,你會把錢交給誰去管?

選項:A.銀行;B.基金公司;C.保險機構;D.券商;E.第三方理財公司;F.以上皆有可能;

答案:F.問題又來了,以上選擇中,你認為哪個機構最靠譜?

多數人第一反應是銀行。

從前有個笑話,是說在金融改革之前,領導們認為,在中國,銀行絕不會破產。原因是,任何一個機構的牌子上,只要前面寫著“中國”,后面標著“銀行”,老百姓一看到這幾個字就會源源不斷地把錢往里存。

不過,一次次的金融危機教育了廣大消費者:在外國,銀行會倒閉;在中國,銀行也不全靠譜。2008年金融海嘯前,如果你聽銀行的推薦“中招”買了accumulator(一種高風險的金融產品),結果可能是血本無歸,甚至還要倒賠;這兩年,理財業務虧損的重災區出在銀行代銷的信托、QDII等產品上,很多都是負收益。

還是那句老話,“投資有風險,購買需謹慎”。

理財產品鮮有長期旱澇保收、包賺不賠的,當然,這個原則也適用于除銀行外的其他金融機構。這是因為,金融機構在推薦產品時有自己的利益考量,他們有時是產品方的股東,有時是作為托管行,有時看中產品方提供的返點傭金——他們“以產品為導向”,個人消費者的資金訴求并非是首要考慮的。

事實上,在歐美國家,一種“以客戶為導向”的個人理財顧問模式正在興起,這就是所謂第三方理財機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思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