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你砸錯了中國鑒寶節目觀察

在晉江尋寶時,藏友林良歡拿著一個“明成祖內閣司禮太監”(鄭和)用過的“青花熱水瓶”,一直不服專家“現代工藝品”的鑒定。在場的四個專家都被逗樂了,“現代人稱過去人是太監,過去人可不叫自己太監?!?/blockquote>

責任編輯:袁蕾 實習生 周鑫

藏友把“元青花熱水瓶”帶上《尋寶》,與專家爭辯“這是明成祖內閣司禮太監鄭和用過的”?!秾殹分破苏f,讓大量“贗品”上節目是他們的“原創”。當期《尋寶》展示的,還有兩張“元青花沖鋒槍”和“元青花大彩電”的照片。圖為《尋寶》節目截圖。 (東方IC/圖)

2002年修訂版文物保護法讓民間文物買賣合法化,“地下文物交易”轉到了地上,也讓電視上多了一種節目類型——鑒寶。

鑒寶節目進行了近10年,專家、藏家層出不窮,本來小眾的收藏變成了大眾的游戲。本來簡單的鑒寶節目也被戲劇化地千變萬化:海選、估價、讓大量贗品上節目、砸假貨、擺道理……萬變不離其宗:這東西到底值多少錢。

鑒寶節目變成了懸念片,藏家一夜暴富的夢想,遭遇王剛“一錘定音”式的否定,是愿打愿挨,還是秋后算賬?是收視為王,還是憤然打假?

韓勇早就不想在節目里“砸寶”了。

作為北京衛視《天下收藏》的制片人,前幾年他看節目的收視曲線,知道每期峰值必然出現在主持人王剛漫不經心拿著“紫金錘”,突然擊碎“贗品”那一刻。這兩年不同了,曲線都是平的:“觀眾對‘砸寶’已經審美疲勞了。”

前不久,他正要和節目組研究點新樣式,取代“砸寶”。但緊接著,他不得不接聽各種媒體電話,澄清是否“砸錯了”的問題。

六年來,王剛在《天下收藏》里砸掉了315件民間持寶人帶來的、被節目組專家團鑒定為贗品的“寶貝”。2012年5月,節目組把這些“贗品”碎片拼貼起來,和首都博物館(以下簡稱首博)館藏真品對比展出。

展覽到8月,中國收藏家協會玉器委員會主任姚政先后帶30個專家和收藏者,看了五次展覽,得出的結論是:王剛砸掉的90%是真品,30%是珍品。

姚政和他的專家們要求與節目組當面對質:把那些破碗碎罐拿去技術鑒定,看看到底真的還是假的。

韓勇沒接招,他正為另一件事頭疼。這檔開播六年的鑒寶節目,在2012年出現了收視低谷——北京衛視改版后,節目時間“動態編排”,“把觀眾都甩沒了”,在想出更高明的“招兒”之前,王剛還得繼續“掄錘砸寶”。

按最常見的說法,中國現有收藏愛好者七八千萬,這些人是全國二十多檔收藏、鑒寶類節目的忠實觀眾。從2002年江蘇衛視《家有寶物》開播,到《天下收藏》被疑“砸真”,主持人王剛覺得這和整個收藏的“大局面”是分不開的。

給民間收藏潑潑冷水

韓勇覺得,自己六年前能把王剛請出山做主持,就是一句話起了作用。

當時他坐在王剛家里,說:“我們想給民間收藏潑點冷水,讓它降降溫。”那時王剛已經拒絕了好幾家類似節目的邀請。

韓勇也喜歡把玩古器,他見過一些人,因為收藏“傾家蕩產,妻離子散”。但在那些收藏節目上,專家們總能“把5萬元就能買來的東西,活生生估到200萬”,他覺得不對。

2002年,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民間文物買賣從此合法,涌動多年的“地下文物交易”,驟然見得了光。一年后,央視二套《鑒寶》推出,后來它成為鑒寶類節目“代名詞”。

《鑒寶》的標準流程是:主持人羅晰月請上藏家展示寶貝;臺下四個方陣分別派代表上前觀摩,競猜價格;專家再給出一個“權威估價”,懸念揭開,達到高潮。若“權威估價”足夠令人瞠目結舌,羅晰月會不失時機補問一句:“你愿意把寶物捐獻給國家嗎?”

《鑒寶》廣為人知,也飽受詬病。2005年,在節目上估價25萬元的吳作人《牧牛圖》,被人疑為偽作。據說年逾九旬的老畫家蕭淑芳——吳作人的妻子,看見這幅畫的時候,曾面無表情地評價:“不是真的。”

2004年9月,天津藏石學會會長靳志忠在節目上當場對一位天津藏友帶來的“清代壽山橘皮田黃凍印石”估價180萬元。幾天后,有觀眾從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謝小跳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