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科學家缺乏人文情懷嗎
如今的年輕人在匆匆前行時,不妨抽暇后顧,從厚重的歷史文化中汲取養分,這樣或有助于我們認清當下,知所拒斥,有所堅持。期盼科學工作者分一點心力來關注風氣,關懷人群社稷。如果人類沒有未來,我們又何必埋首圖書館或實驗室?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張萍
如果人類沒有未來,我們又何必埋首圖書館或實驗室
2012年7月13日,兩院院士潘家錚先生駕鶴西歸。
在中國工程院,我與潘先生共事四載余。1990年代讀過他的科幻小說《一千年前的謀殺案》,初領科學大家的文學造詣和關心社會的情懷。爾后慢慢了解潘公對文學的摯愛:童稚時代的他,就嗜書如命。中學時加入舜陽詩社,與父輩、師長詩書唱和,結有《舜陽詩鈔》。潘公寫于抗戰時期的《曇花一現集》,則是當時任小學教師時,拿出自己一半的薪水資助無力繼續求學的鄉下孩子,并以詩歌記錄他們的苦難。成為工程師后,不論是野外查勘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