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解碼】買書,支持一下實體店
我們逛書店,不僅是為買書,還把它看作一個休閑和社交場所。在校園和社區書店,時時會遇到熟人,交換一點信息,飲食男女之外,也會談及學術一類正經話題,觸媒多是手頭上的書。這種真正面對面的交往,也是網上書店不能提供的。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張萍
新的生活方式是對舊生活方式的補充和提升,而不是完全的替代和摧毀
這兩年,幾個開人文社科書店的朋友紛紛說做不下去了。有的關了店面,有的還開著:精靈點的及時轉向,減少人文書籍,增加教輔、財經和管理讀物;也有固守本位的,也不知能堅持多久。
實體書店生存日益困難,據說和網絡書店的沖擊有些關系:網上買書,一來便宜,二來方便,三來品種廣泛,選擇面廣。面對新的競爭手段,傳統書店反應越來越遲鈍,應對越來越吃力。當然,有時也越來越富有創造力——據說一家全國知名書店附設的咖啡館都開始賣炒菜了。書和茶、咖啡似乎還有點關聯(雖然這關聯多半也還建立在習慣之上,經不起多少理性分析),可是和炒菜放一起,就有點怪異。這不禁使人懷疑,實體書店是不是遲早會消失。
我自己偶爾也在網上買書,不過大部分時候,還是堅持在實體書店買書。這大半還是出于習慣。四十歲后,人已到了不易改變的年齡,而且覺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