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抗戰老兵”
這些即將或已經逝去的老人,我首先想到的,不是他們在對日戰場上的英勇與果決,不是他們長時間不被認知、苦悶壓抑的生活,而是在家國破碎、無處偏安的情境中,他們曾有過的激憤、糾結,抑或膽怯……還有至今尚存的感念。
王飛黃 1916年,原籍邵陽,現住資興市唐洞新區大全路灣門,自幼家貧的王飛黃是幸運的。先在“陸軍炮兵學校”就讀,后轉入黃埔軍校17期(第五分校,昆明)學習。軍校畢業后,參加了中國遠征軍。已無法確定第一次入緬作戰時所屬的部隊,但還記得雪峰山會戰??箲饎倮?,王飛黃脫離部隊返鄉。“文革”期間,受到較大沖擊,入獄。出獄后,流落至郴州資興。直到幾年前,才告別“黑戶”。
201位。這是過去3年,我在湖南尋訪到的抗戰老兵的數量。面對圖片庫里這些即將或已經逝去的老人,我首先想到的,不是他們在對日戰場上的英勇與果決,不是他們長時間不被認知、苦悶壓抑的生活,而是在家國破碎、無處偏安的情境中,他們曾有過的激憤、糾結,抑或膽怯……還有至今尚存的感念。
我相信這是老人們生命里的柔軟處。
2011年12月8日,陰。衡陽市雁峰區黃茶嶺街道紅旗3隊的泥土路上,聚集著前一天的雨水。
蘆石安 1927年,原籍廣西梧州,現租住衡陽市雁峰區黃茶嶺街道紅旗3隊,1942年前后被抽壯丁。先是在韶關駐訓。之后被編入(國民革命軍)第10軍,給一個廣東梅縣的團長當勤務兵。后衡陽失守,“當官的跟方先覺走,當兵的自己走”。
彭范愛 1921年,洞口縣又蘭鎮梅田村1組14號,1941年,報名參加第九戰區“干訓團”(專為培養地方基層干部)。畢業后分配至“湖南第10專員公署”無線電臺工作,駐芷江。后加入58師參加雪峰山會戰。
這不是蘆石安(已于2012年7月20日過世)外出散步的天氣。這個原國民革命軍第10軍士兵,偎坐在出租屋內的火籠旁,時常低頭閉眼,長時間默不作聲。發生在68年前的衡陽保衛戰,在老人口中已不連貫。
“15歲那年,我是在吃自家叔叔喜酒的時候被抓的兵……(在第10軍)給一個廣東梅縣的團長當勤務兵。”后衡陽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謝小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