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洪流——中國農民工30年遷徙史(3)

實際上直到1983年,永嘉全縣嚴重困難戶還有1.3萬戶6.5萬人,其中外出討飯500多人,缺衣少食21650人,棲身祠堂、廟宇或借租住房9800戶。反觀可知,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永嘉人生存之艱難。機會終于在1978年出現了。

第一部 反叛土地的農民(1980-1984)

第一組樣本 從田里拔出腳,變成一個商人

第一篇 溫州永嘉:像老鼠一樣販賣紐扣(1)

1979年,溫州市就在城區開放了幾個農貿市場,但僅僅是允許三類主要農副產品上市交易。在廣大的農村,生意還是只能悄悄地做。

1974年,永嘉縣楓林鎮人徐李送被推薦讀高中了。一天,他坐在桌子上吃番薯絲。母親在一旁告訴他,吃過了這一頓,明天就沒有東西吃了。徐李送一邊嚼著番薯絲,一邊掉眼淚。

4年后,高中畢業的徐李送被派去參加社會主義路線教育工作隊,在全縣各地糾正分田單干??吹接腥嗽谔锕∩纤阶苑N茄子,工作隊就去拔掉。有人扛著山里買來的杉木要去賣,工作隊就上前沒收。

徐李送很納悶。他說自己的父親就是這樣從幾十里外的仙居縣販賣杉木,一扛就是100多斤,才把他養大的。于是,他因為不肯參與沒收杉木,被調到醫院查賬去了。

這是1978年,許多像徐李送這樣的人還在為時代困惑,但是一股除舊立新的力量已經在醞釀。這是一個改革四起的年代。

1978年的曙光

永嘉人太渴望改變生活境況了。

幾個數字可以說明,永嘉農村到了非變不可的程度:

首先是耕地嚴重缺乏,全縣耕地資源最好的是甌江邊的甌北鎮,但是3.5萬人只有1.9萬畝耕地。橋頭鎮由于是山區,全鎮2.5萬人,所擁有的平原耕地只是一個山谷的狹長地帶,這里南北縱深約3公里,東西向最寬處約3公里,最窄處還不足1公里。

其次是人口無節制地增長,1962年,全縣人口是43.82萬,但是到了1978年,達到了68.32萬人。人均耕地在20年間從1.23畝降低到了0.57畝。然后是天災,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永嘉縣有8年遭受臺風、5年洪澇、7年病蟲害肆虐、10年干旱。所有這些造成的后果是,糧食越來越不夠吃了。到1976年,糧食產量掉到了1959年的水平。人口增長了25萬,糧食卻少了12810噸。永嘉縣委宣傳部一位副部長說,當時就算把永嘉所有的地都種起來,都豐收,也不夠大家吃的,因為耕地實在太少了。

實際上直到1983年,永嘉全縣嚴重困難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之耘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