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洪流——中國農民工30年遷徙史(4)

1981年7月7日,中央肯定了個體經濟的作用。9月,新任溫州市委書記袁芳烈到任,他一下車就到了最繁華的五馬街口,眼前全是小作坊和匆忙行走的推銷員。他在回憶文章中說,1981年他去溫州農村調研。一個農民養一頭牛,一年收入1500元,相當于一個干部30年收入……

第一部 反叛土地的農民(1980-1984)

第一組樣本 從田里拔出腳,變成一個商人

第一篇 溫州永嘉:像老鼠一樣販賣紐扣(2)

中國首個農村專業市場誕生

在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之前,“商品經濟”這個詞還不能公開出現。市場更加是個敏感詞。雖然1979年,溫州市就在城區開放了幾個農貿市場,但僅僅是允許三類主要農副產品上市交易。在廣大的農村,生意還是只能悄悄地做。

1980年,溫州的走私更甚了。這里的人越來越不安分。中國也進入了全新的80年代,改革春風萌動,大陸在這一年上演了第一部帶吻戲的電影《廬山戀》。羅大佑的《童年》和鄧麗君的《甜蜜蜜》此時也從對岸傳來。8月26日,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經濟特區。到9月10日,國家總理也換了人。

橋頭鎮的紐扣商販們也越來越多,一座橋上擠不下,就擺在了大路邊。他們再堅持一年,小商販就逐漸開始合法化、公開化。

1981年7月7日,中央肯定了個體經濟的作用。9月,新任溫州市委書記袁芳烈到任,他一下車就到了最繁華的五馬街口,眼前全是小作坊和匆忙行走的推銷員。他在回憶文章中說,1981年他去溫州農村調研。一個農民養一頭牛,一年收入1500元,相當于一個干部30年收入;一個老太太,用土機織松緊帶,一年收入6000元,比袁芳烈這個高級干部還多好幾千元。

袁芳烈當時沒有去橋頭鎮,那里的商人,年收入過萬的已經大有人在,過十萬元的也開始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之耘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