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吃的真相(1)

“浸出法”本身并不產生致癌物,茶油本身也不含有致癌物。那些超過國家標準許可的苯并(a)芘,是廠家為了增加產率而不顧產品質量的結果。所以,解決問題的方式不是拒絕茶油、拒絕“浸出油”,也不是回歸傳統的榨油作坊,而依然并只能是——主管部門的有力監管。

“致癌物”是“浸出油”產生的嗎?

傳統上,植物油是“榨”出來的。所以,當消費者聽說有的油是用“有毒”的化學試劑“浸”出來的,本能的感覺就是“這玩意兒肯定不安全”。而某茶油的浸出產品被曝“致癌物”超標,更讓公眾對這種“非傳統”工藝的疑慮達到了新的高度。一時間人人都在問:茶油中的致癌物是什么?為什么傳統的“壓榨油”沒有,而“浸出油”中就超標了呢?

事件

2010年3月,湖南省質監局獲悉部分茶油企業抽查結果不合格,相關企業也在內部自查中發現致癌物“苯并(a)芘”嚴重超標,但這一消息被隱瞞了長達5個月。8月,在曝光壓力之下,金浩茶油公司終于就這一情況作出道歉。

實際上,植物油“浸出法”是現在的國際主流。在發達國家,已經很少有傳統的“壓榨”工廠。所謂“浸出”,是用一些非常容易揮發的有機溶劑——最常用的是正己烷,去“浸泡”打碎的油料種子。因為植物油與這些有機溶劑的親和力更強,所以幾乎所有的油都能跑到溶劑中。而在把溶劑與油的混合物與油料殘渣分離之后,稍微加熱,就可以除去這些溶劑,從而得到“粗油”。“粗油”經過進一步純化精煉,就得到了純凈澄清的植物油。雖然說正己烷這樣的有機溶劑確實有一定毒性,不過因為它極易揮發,所以幾乎不會殘留在油中。根據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制定的正己烷安全標準以及浸出油中可能的正己烷殘留,一個人每天吃上幾十斤浸出油也達不到有害的量。

與“壓榨法”相比,“浸出法”所需要的設備和工藝要更加復雜,但其優勢也是顯而易見的。浸出法幾乎可以把油料中的油全部提取出來,而“壓榨法”按照具體的油料和壓榨工藝,只能獲得百分之七十甚至更低的產率。對于食品來說,這樣的差別可以算得上革命性的了。

作者:云無心   出版:清華大學出版社

上述“茶油致癌物超標事件”中的“致癌物”叫做“苯并(a)芘”。它其實不是現代工業的產物。任何有機物的燃燒,都會產生苯并(a)芘。所以,當原始祖先學會用火烤肉之后,人類就已經開啟了攝入苯并(a)芘的歷史。即使是在天然水源中,也可能含有一定量的苯并(a)芘。

苯并(a)芘是一種公認的致癌物,高濃度下能夠誘導癌癥的出現。至于人類的攝入量與癌癥風險之間的關系,科學上還沒有明確的數據。不過,因為它對于人體沒有絲毫價值,而人們又可能從各種渠道攝入,所以主管部門的要求是越低越好。比如美國的飲用水標準中苯并(a)芘的“目標含量”為零。但是,因為它在自然界的廣泛存在,零的目標是無法實現的。美國政府制定的“實際控制標準”是每升水中不超過0.2微克。據估計,如果一輩子飲用含有這個濃度苯并(a)芘的水,增加的癌癥風險大致在萬分之一的數量級。中國食用油中的苯并(a)芘安全上限為每千克不超過10微克??紤]到人們每天吃的油質量只有喝的水質量的幾十分之一,這個“安全標準”還是合理的。

按照新聞媒體的報道,茶油中的苯并(a)芘超標其實是廠家違規操作導致的。為了最大限度地提取最后一滴油,廠家對油料殘渣進行了反復高溫加熱。許多有機物在高溫下都可能產生苯并(a)芘,油料殘渣自然也不例外。最后,這些苯并(a)芘被“浸取”到了油中,于是有了苯并(a)芘超標的茶油。

顯而易見,“浸出法”本身并不產生致癌物,茶油本身也不含有致癌物。那些超過國家標準許可的苯并(a)芘,是廠家為了增加產率而不顧產品質量的結果。所以,解決問題的方式不是拒絕茶油、拒絕“浸出油”,也不是回歸傳統的榨油作坊,而依然并只能是——主管部門的有力監管。

網絡編輯:謝小跳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