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出來的救災制度遺產
地震發生后,省、市、縣各級的抗震救災指揮部的指揮長,究竟應該由黨委書記擔任,還是由政府主要負責人擔任?省、市(州)、縣三級組織架構如何協調?救災力量如何防止相互對沖?汶川地震之后,一套更加行之有效的應急救災方案便開始打造。四年之后的彝良地震,恰是地方應急能力的一次不大不小的測驗。
責任編輯:楊繼斌 實習生 袁幼林
洛澤河鎮的水泥廠,野戰醫療隊在帳篷醫院里幫地震傷者治療。 (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圖)
地震發生后,省、市、縣各級的抗震救災指揮部的指揮長,究竟應該由黨委書記擔任,還是由政府主要負責人擔任?
省、市(州)、縣三級組織架構如何協調?救災力量如何防止相互對沖?
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一套更加行之有效的應急救災方案便開始打造。四年之后的此次彝良地震,恰是地方應急能力的一次不大不小的測驗。
2012年9月10日,彝良縣政府大樓頂樓會議室,來自昭通市各縣各部門的代表齊聚開會,研討9·7地震災后重建及發展規劃。
云南省發改委負責人王喜良在會場上宣布接下來將成立10個省直部門牽頭的重建小組,并要求幾個小組負責人當場從市縣兩級干部隊伍中點將,“要能干實事的人,只掛帥不出征的,一律不要”。
從地震發生到提及重建,時間僅僅過去三天。這樣的速度既受惠于舉國救災的機制,亦源于對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等大災經驗的吸納。
甚至和云南省內以往的地震相比,從地震發生到恢復重建,日程上也大大縮短。一位省級領導在9月10日的這次會議上舉例,云南省盈江縣震后將近一個月才在省政府會議上研討重建計劃,而此次若按照省發改委的要求,彝良縣的重建規劃將在震后半個月即初步制定完畢。
一套逐漸充實、可操作性越來越強的應急救災制度,使得地方政府從救災到重建都展示出越來越迅速的反應能力??茖W救災和精確救災或將成未來地方應急救災機制提升的重點。
鄉鎮也有預案
2012年5月11日,昭通市剛剛進行過一次防震減災系統地震應急通信演練。全市11縣區64名工作人員參演。
“這次救災受益于日常的應急準備十分充分。在災害發生前,救援隊伍、指揮平臺、應急預案、救災物資等方面都能及時啟動。”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