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都沒改,就你們認真改”——審批改革十年博弈路

一場“削權革命”再次降臨。國務院2012年8月22日宣布,取消和調整314個部門審批項目。這意味著又有不少部委的利益受損。官方數據稱,十年間,有近70%的審批被取消和調整。而改革雙方如何互相博弈的?被改革者和改革者的思維又經歷了怎樣的轉變?

責任編輯:李梁 助理編輯 溫翠玲

“每個審批后邊都有一群人,取消了,等于宣布他們沒事干了。” (劉道偉/CFP/圖)

“作為專家,我覺得應該改,但回到部里,領導說,不行,這個怎么能動?你說我應該聽誰的?”

“一個部門審批少了,意味著權力弱化,部門重要性小了,在地方上很難建立權威。”

“專家很有意見,說審批改革怎么能讓被改革的人同意呢?審改辦說,也沒辦法,中國國情。”

一場“削權革命”再次降臨。國務院2012年8月22日宣布,取消和調整314個部門審批項目。這意味著又有不少部委的利益受損。官方數據稱,十年間,有近70%的審批被取消和調整。

但現實遠比統計數字來得復雜。十年前,當68個部門在國務院一聲號令下成為改革對象時,它們最初都很懼怕,不過很快便應對有方。時任外經貿部條法司司長張玉卿曾參與其中。他回憶,部里成天想著怎么少被割肉。等這關過去了,又琢磨著怎么擴權。

十年間,有人覺得變化的只是數字本身。當然也有人看到積極一面,如今年商務部已經開始主動放權給地方了。

從被動削權,到主動放權,這十年改革中,改革雙方如何互相博弈的?被改革者和改革者的思維又經歷了怎樣的轉變?

“市場經濟是沒有審批概念的”

一切要從2002年的一場會議講起。這年2月,國務院第四次廉政工作會議召開,對如何從源頭上反對以權謀私,時任總理朱镕基指出,除實行“收支兩條線”、執行招投標制度,另一個就是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反腐僅是改革的一個動因,更強的推手是2001年11月,中國加入WTO。入世議定書中,“統一實施和透明度”是兩大最重要的承諾,通俗點說就是,中國政府承諾不執行不公開的法律法規文件。

張玉卿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審批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大多數審批都是內部暗箱操作,沒有程序和標準,完全靠領導意志來決定。他曾長期參加復關(GATT)和入世談判。

張玉卿對審批的弊端感受深切。上世紀60年代,他在廣東一家國營進出口公司上班。當時進什么都要審。第二年要進口什么,前一年五六月份就要上報給主管部門,然后再層層上報給國家計委。

“計劃時代沒有法,計劃就是法,就是通過對單位、對人的控制來管理國民經濟。”張玉卿說,但市場經濟強調法治,是沒有審批概念的。

改革開放后,依然四處可以看到審批的影子。1982年,張玉卿到外經貿部條法司上班,當時外貿經營權已開始擴大,除了國營總公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