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法修訂:意見一籮筐
20年磨一劍!然而環保法修訂草案甫面世,卻面臨尷尬:業界專家反對,地方環保部門不看好,連國家環保部也加入質疑的行列。為何一次顯然不倉促的修法,卻舉步維艱?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姚小云 周瓊媛 沈巧紅
20年磨一劍!然而環保法修訂草案甫面世,卻面臨尷尬:業界專家反對,地方環保部門不看好,連國家環保部也加入質疑的行列。為何一次顯然不倉促的修法,卻舉步維艱
環境保護法修訂,“政府監管”一項成了“最大”亮點。 (勾犇/圖)
期待了二十年的《環境保護法修正案(草案)》(以下簡稱草案)破繭而出,迎接它的卻是眾多的質疑之聲。
“這樣修有可能浪費了一次修法機會。”呂忠梅準備以個人名義,再次向人大提出修訂建議。
2012年8月31日,草案公布,社會公眾可在9月30日前提交意見。
呂忠梅從1982年就開始學習和研究環境資源法,曾是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最年輕的副院長,現為湖北經濟學院院長。作為兩屆全國人大代表,她分別于2003和2008年兩次聯名30名以上人大代表提出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的議案。而十年的全國人大會議上,關于修改環境保護法的建議更是提了多次。兩次議案都列入了人大常委會審議范圍,每次的回復都是“正在研究中”以及相關部門的“研究成果”。
2011年初,環保法修訂終于啟動。但對新鮮出爐的草案,各方質疑大過驚喜。
“抓了芝麻丟了西瓜”
我國現行的環保法修訂于1989年,帶有計劃經濟色彩,與后期制定的單項法律(如大氣污染防治法等)不銜接。二十多年來,要求修訂的呼聲不斷。1995年-2012年,全國人大代表共2474人次以及臺灣代表團、海南代表團提出的議案達78件。
不同于大部分在2008年就列入十一屆全國人大立法規劃的項目,環境保護法修改在本屆人大中期才被列入2011年立法工作計劃。
這仿佛是對多年呼聲的回應,在啟動修訂的會上,呂忠梅獲悉本次修訂的重點涉及解決與單項法不一致等三大問題,包括環境影響評價、排污收費、限期治理、公眾環境權益等八項制度。雖然不是設想中的“大改”,但她認為“中改”也值得期待。
然而,剛剛公布的草案卻由“中改”降為了“小改”,人大常委會已經確定的修法重點中要么完全沒有涉及,要么淺嘗輒止。更令呂忠梅意外的是,環保部曾對她在全國人大會議上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