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車牌管制,“堵城”何去何從?

在中國成為世界第一汽車大國之后,各座城市的交通擁堵已經愈演愈烈,成為城市管理者的心頭之患,但如何治理擁堵,并無定論。無論是上海的車牌競拍政策,還是北京的單純搖號、廣州的搖號與競拍結合政策,都有諸多詬病之處,包括法律授權不清、過程公開透明不足等等。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羅敏夏

盤點各地汽車限購政策。 (CFP/圖)

更多的“堵城”正在躍躍欲試效仿北上廣那些先行者實行車牌管制。但它們能否躲避人們對北上廣三種模式的批評聲浪?

自2012年7月1日廣州試行汽車限牌政策之后,關于溫州、南京等多個堵城將步其后塵的傳聞不絕于耳。

在中國成為世界第一汽車大國之后,各座城市的交通擁堵已經愈演愈烈,成為城市管理者的心頭之患,但如何治理擁堵,并無定論。無論是上海的車牌競拍政策,還是北京的單純搖號、廣州的搖號與競拍結合政策,都有諸多詬病之處,包括法律授權不清、過程公開透明不足等等。

更多的“堵城”正在躍躍欲試效仿那些先行者實行車牌管制。但它們能否躲避人們對北上廣這三種模式的批評聲浪?

“最貴鐵皮”的由來

上海是國內最早、2010年之前也是唯一一個對私車牌照普遍實行限制性政策的城市。

早在1980年代,上海就開始競拍私車牌照,那時的起拍價就高達十萬元,以當時收入水平這主要被視為一種“奢侈稅”。

1990年代初,由于汽車需求的較早涌現和城市道路狀況的難如人意,上海中心城區的交通已呈不堪重負之勢。在著手修建這座城市的第一條高架道路和地鐵線路的同時,以競拍方式全面限制私車牌照的政策也被推出,并被官方冠以“市場化分配”的時髦名頭,不過那時的競拍仍是“有底價、不公開”的。

經過一系列演變,2000年上海開始實行針對國產汽車(后因中國加入WTO把進口汽車納入)的“無底價”競拍,這也是現行私車牌照額度競拍制度的起點。當時上海的做法是,政府每月只推出一定數量(通常是幾千個)的私車牌照“額度”,購車居民通過競拍買到“額度”,才能辦理私車牌照的手續。

實施十二年來,“額度”競拍價格從初時的不足萬元一路攀升至2012年8月的6.3萬元。這是2012年4月以來,第三次月度競拍價格突破6萬。這意味著,車牌價格已高過很多經濟型轎車,民間把上海的私車車牌嘲為“最貴的鐵皮”。

得益于實施多年的車牌額度控制,上海這座特大城市的擁堵程度遠遜于比它少了1/6人口的北京。一個可資對比的數據是,目前上海汽車保有量為200萬輛,而北京已超過500萬輛。

但是,考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之耘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