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經營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嗎
日本、韓國、以色列、中國臺灣等并沒有選擇西方特別是美國的那種“土地大集中、資本大投入、裝備高科技、企業式管理”的模式,而是把著力點放在大力發展先進的生物科技和小型機械上,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充分鼓勵農民開展家庭經營式的精耕細作。
責任編輯:戴志勇
(向春/圖)
日本、韓國、以色列、中國臺灣等并沒有選擇西方特別是美國的那種“土地大集中、資本大投入、裝備高科技、企業式管理”的模式,而是把著力點放在大力發展先進的生物科技和小型機械上,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充分鼓勵農民開展家庭經營式的精耕細作。
近年來,長城內外、塞北江南,農村土地流轉活動持續升溫。截至2010年底,全國土地流轉面積達到1.85億畝,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14.7%。形勢之好,成就之大,讓各級農業部門非常自豪。
農村土地流轉與規模經營的“異軍突起”,使得近似“山重水復疑無路”的農業生產,在窘境中突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狀態。因為國家耗費了巨大人力、物力、財力所形成的一系列惠農強農政策,并沒有真正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持久“動力”,導致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決議不得不嚴肅警告:“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局面沒有得到順利的形成。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后,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要加快。”
農業現代化的主流思路
針對當前“三農”工作所面臨的嚴峻挑戰,人們不禁要問: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央不可謂不重視,地方不可謂不努力,為什么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這個“老大難”問題卻長期得不到有效突破呢?
經過反復檢討,人們終于發現核心“病灶”很可能出在“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上。家庭承包責任制雖然能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但人均僅為一畝多地,無論怎樣精耕細作,整體經濟效益都是微乎其微。甚至有人持一種近似絕望的論調:就算允許農民將自己的承包地用來種罌粟熬鴉片,也斷然不可能發財致富!
因此,絕大多數領導干部和專家學者都認為:如果能夠遵循“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通過土地使用權流轉的“溫柔”路徑,讓零散在農民手中的土地“靜悄悄”地向種養大戶和“龍頭”企業集中并形成規模經營的話,生產資料細碎化、基礎設施建設與科學技術推廣難、投入成本高、產出效益低、農民增收慢等長期困擾“三農”的許多矛盾就會迎刃而解,農業現代化的美好愿景就會指日可待。
正因為這種價值取向的不斷“發酵”,農村土地流轉與規模經營開始高調登臺,而且經常性地在主流媒體中被譽為“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然而,當問及什么是“農業現代化”時,不少干部則朦朦朧朧甚至暈暈乎乎,并不能真正把握其基本的內涵特征,表現出人云亦云的隨意性與生搬硬套的非理性。
根據我的調查,多半的黨政干部主要是通過這樣幾句非常時髦的口號來理解農業現代化的,即“用現代工業經營理念謀劃農業,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還有一種說法:農業現代化就是“主體多元化,核心科學化,特征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