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洪流——中國農民工30年遷徙史(5)

賣雞蛋是否賺錢,當時屬于高度的商業機密,只有做過這些小買賣的人才知道。但張文龍愿意帶許風蓮去挑雞蛋賣。1984年春天,張文龍就帶著許風蓮挨家挨戶收購雞蛋,然后挑到蕪湖去賣,耗時一個多星期,4筐雞蛋,兩人賺了100多元錢。

第一部 反叛土地的農民(1980-1984)

第一組樣本 從田里拔出腳,變成一個商人

第二篇 安徽樅陽:貨郎走天下(1)

在新莊生產隊,大家都知道挑貨郎是很賺錢的。生產隊每年專門騰出1到2個名額,由新莊30多個勞力抓鬮決定誰去當挑貨郎。視生意狀況而定,挑貨郎每個月給生產隊交19至25元不等的費用。

1979年秋,安徽蕪湖小輪碼頭。時年37歲的吳福貴剛走下船橋,準備排隊離開碼頭時,被幾名戴著紅袖章的陌生人攔下。他們從他的包裹里查出了約20丈土布。

在碼頭的“打擊投機倒把辦公室”,戴著高度近視眼鏡的吳福貴拿出生產隊開具的介紹信,不斷解釋自己是到蕪湖走親戚,布是帶給親戚家的。紅袖章不為所動,訓斥吳福貴“私自夾帶糧、油、棉,就是投機倒把,屬于違法行為”,旋即開出了一張沒收條,再無更多解釋。

這個來自樅陽縣錢橋公社桂花生產大隊西花園生產隊的普通社員,從此斷了遠離家鄉去販賣土布的念頭。

作者:《南方都市報》特別報道組 出版:花城出版社

1981年商機出現

1979年的農業大縣樅陽,農民還在單純地種地。

吳福貴所在的樅陽縣錢橋公社西花園生產隊有190多人,30多戶人家,有田地90多畝。每天一早,生產隊長在稻場吹哨集合,半個小時內社員集合完畢(遲到罰工分),集體到水田勞作。吳福貴一天掙10個工分,一個工分值0.4元至0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之耘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