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洪流——中國農民工30年遷徙史(6)

以吳福貴、張文龍、殷愛法為典型的一批當地農民,由此發端,借助長江中下游通達的水運條件,外出各地做起了小販,推銷自織的土布和雞蛋等農副產品。這批小販不但成為農業大省安徽較早外出謀生的農民工,樅陽義津鎮也因為他們的帶動,恢復了往昔的商業繁榮。

第一部 反叛土地的農民(1980-1984)

第一組樣本 從田里拔出腳,變成一個商人

第二篇 安徽樅陽:貨郎走天下(2)

布匹利潤在50%以上

當錢橋區的吳福貴外出賣布受挫,白云區的張文龍挑雞蛋四處販賣時,在義津豐樂小學教書的殷愛法從學校離職,開始在義津老街上擺攤賣布。

1983年初,殷愛法作這個決定時,得益于哥哥曾經做過挑貨郎,走街串巷獲得的商業信息。“那時候,義津老街的整條街上,除了原來的商戶,很少有個體擺攤戶,經常擺攤的也就三四個人。”擺攤主要銷售布匹、棉紗、毛線,以及針頭線腦、肥皂等小百貨。“那時候商品緊缺,尤其是布匹,利潤基本上在50%以上。”

肚子能吃飽了,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穿衣問題。1983年底,樅陽縣內布票停用,結束了新中國成立30多年來憑票購布的歷史,也意味著布匹買賣可以私人自由進行,義津老街的布匹銷售成了最熱門的生意。

在家家會紡紗織布的錢橋區,吳福貴在1981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之耘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