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們是怎樣煉成的深圳地產業何以領軍全國
真正的市場化企業不是誕生于富足,而是成長于資源的短缺和匱乏。對于中國地產業來說,資源依賴型的發展模式更加需要來自深圳的反思
深圳本屬彈丸之地,無論是土地資源還是市場規模都不能與北京、上海和廣州相比,但卻培育出了萬科、金地這樣的全國性地產品牌,還形成了較內地市場更加成熟的行業規范和專業體系。這一現象說明,真正的市場化企業不是誕生于富足,而是成長于資源的短缺和匱乏。對于中國地產業來說,資源依賴型的發展模式更加需要來自深圳的反思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深圳排隊購房者陡然增多,房價也持續沖高。但深圳地產企業并沒有將之作為擴大規模的良機,而是感受到更大的風險 Phototex/圖 國貿大廈曾是深圳當年的地標,但這座大廈卻是政府向各地駐深單位“募捐”建成的 Phototex/圖 2007年9月29日,深圳秋季房地產交易會一如往屆一般熱熱鬧鬧地開場,來自深圳和珠三角地區的近百個樓盤推出美女促銷、贈送家電、優惠打折等種種營銷活動。然而5天的交易會結束后,成交業績卻乏善可陳——在交易會的閉幕日,全市竟然只成交了6套一手房。
與陷入觀望的本土市場不同,深圳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卻似乎在醞釀著新的“沖刺”。就在半個月前,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及中國經濟年鑒社共同發布的《中國房地產企業競爭力研究報告》中,深圳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在綜合競爭力及跨區域發展、規模競爭力及品牌競爭力等多項指標排名第一。
除了萬科之外,深圳控股、招商地產、金地集團及百仕達控股等一批深圳房地產企業也進入了綜合競爭力排行榜前30名,成為一支引人注目的“深圳兵團”。
在過去的20年里,這座以改革著稱的城市曾經是全國房地產制度和市場的“標桿”:最早推行的土地拍賣制度,已經成為全國市場的規范;最早推出的社區理念、物業管理和營銷創意,也成為了各地開發商學習的樣板;而在最近的幾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