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探索】近親不如遠鄰:最關鍵的人脈是不熟的朋友
當我們考慮找人創業,找人合作,哪怕是找人了解什么信息的時候,“弱聯系”才是最佳選擇?,F在社會學已經有了足夠多的證據說明,對工作來說,同鄉會和校友錄不是擴展人脈的好地方。
“一起同過窗,一起扛過槍”的人或許是你最信賴的。不過在要用到“關系”的時候,他們卻不是最關鍵的。與此同時,社會學家還會告訴你——別跟熟人合伙。
俗話說“社會關系就是生產力”。人脈在現代社會尤為重要。不管你喜不喜歡,有時候總要依賴各種關系才能把事辦成,求人未必可恥,孤獨未必光榮,“關系”,是個正常的現象。也許在很多人眼中,建立有價值人脈的關鍵是尋求一種比較親密的關系,比如“一起同過窗一起扛過槍”,但社會學家們卻恰恰不這么認為。
著名社會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Mark Granovetter,曾在70年代研究了在波士頓近郊居住的專業人士、技術人員和經理人員是怎么找到工作的,并把研究結果作為他在哈佛大學的博士論文發表[1]。Granovetter找到282人,從中隨機選取100人做面對面的訪問。發現其中通過正式渠道申請,比如看廣告投簡歷,拿到工作的不到一半。100人中有54人是通過個人關系找到的工作——當宅男們還糾結于簡歷怎么寫才好時,一半以上的工作機會已經讓那些有關系的人先拿走了。
靠關系不新鮮,但靠什么關系卻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窮人和富人的人脈結構
所謂多個朋友多條路,那么這條路到底更有可能是什么樣的朋友給的呢?Granovetter發現,真正有用的關系不是親朋好友這種經常見面的“強聯系”,而是“弱聯系”。在這些靠關系找到工作的人中只有16.7%經常能見到他們的這個“關系”,也就是每周至少見兩次面。而55.6%的人用到的關系人僅僅偶然能見到,意為每周見不到兩次,但每年至少能見一次。另有27.8%的幫忙者則一年也見不到一次。也就是說大多數你真正用到的關系,是那些并不經常見面的人。這些人未必是什么大人物,他們可能是已經不怎么聯系的老同學或同事,甚至可能是你根本就不怎么認識的人。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都不在你當前的社交圈里。
Granovetter對這個現象有一個解釋。整天跟你混在一起的這幫人,很可能干的事跟你差不多,想法也很接近,如果你不知道有一個這樣的工作機會,他們又怎么會知道?只有“弱聯系”才有可能告訴你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Granovetter把這個理論推廣成一篇叫做《弱聯系的強度》的論文[2],此文有可能是史上被引用次數最多的社會學論文,大概超過了兩萬次。這個研究的數據如此簡陋,思想如此簡單,然而其影響是深遠的?,F在“弱聯系”這個概念已經進入勵志領域,2010年有人寫了本書叫做《超級人脈》[3],其中大談弱聯系的用處。
&ldqu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