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爭議】治“脹”之策:加息PK升匯

  中國“物價戰爭”的形勢愈發嚴峻。今年2月,CPI指數一舉攀上8.7%,整個一季度CPI超越8%已無懸念。既要抑制通脹,又要防經濟硬著陸,中國政府再次面臨宏觀調控的兩難課題。雖然,到央行貨幣委員會一季度例行會議時,中央調控思路日益清晰——對匯率手段的重視在利率之上。但經濟學者們對本輪通脹的成因及調控手段的爭論仍在繼續,不同的選擇,將會深刻影響十字路口的中國的經濟走勢和成百上千萬人的就業。

 

呂建設/圖


反方:通貨膨脹本質上是貨幣現象,此輪通脹更是80%緣于貨幣推動。根據貨幣情況預測通脹是一個最好的指標,甚至其他指標都可以不用考慮。(宋國清


正方:本輪通脹更多是成本推動。比如國際原材料價格上升,直接傳遞到加工行業成本上;再比如農村勞動力朝城市轉移的過程逐步見底,結果是農民不愿意再以過去的價格提供菜肉等商品……歸根結底是供應方出現了問題。所以必須從源頭入手,解決供應問題,升匯在目前情況下就是針對中國通脹的應對之策。 (李稻葵)


反方:對付貨幣過剩引發的通脹,致命的一招就是加息,緊縮銀根。(宋國清)


正方:升匯的好處是明擺著的,一來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國內資源廉價外流,一部分本來想出口的產品會轉到國內市場上來,從而增加國內市場的供給,二來可以進口更多的國外貨物,充分利用國外資源。不能聽信為了銀行一己之利而發出的加息吁求,這相當于向全世界熱錢發出邀請函,呼喚他們分食人民幣資產升值及人民幣與美元息差的雙份大餐。


反方:如果不采取加息為百姓存款保值,老百姓必然會恐慌。如果不能穩住儲蓄,保證銀行存款不貶值,通脹惡化下去,就難免出現搶購、囤積等現象。應學習前總理朱镕基用加息治通脹的辦法,著重對長期存款加息。而且,加息也不會吸引太多熱錢。 (財經網)


正方:從長遠看最終還是要改革匯率制度。人為設定匯率價格相當于給中國經濟加上了一柄扭曲的尺子,出口有利可圖,必然壓低生產要素價格,結果是外匯占款越來越多,人民幣升值壓力越來越大,結果是人民幣資產越來越貴,從股市到樓市莫不如此。與其被動升值,不如主動運用匯率手段,化害為利。(南方都市報)


反方:當前最要緊的任務是控制通貨膨脹。對付“輸入型通脹”,通過對上游采取“需求壓縮”的做法比人民幣升值更管用。此前,中國不是沒用過升值對付這種類型的通脹,其代價是出口型的中小企業的財務大量惡化,壓縮這類需求就是最好的對付輸入通脹的辦法。
    一個例子就是:美國在上個世紀80年代采取嚴厲的貨幣政策,不惜采取“衰退療法”來擊退通脹,奠定了保羅·沃爾克的不朽聲譽,日本卻為了資產階層利益肆意采取匯率升值、下調利率的做法。最終的結果有目共睹。(21世紀經濟報道)


正方:不解決匯率問題而在國內加息,是揚湯止沸,將使中國的實體經濟步入衰退的危險邊緣,如果央行繼續加息,企業無路可走,都處于信貸緊縮的陣痛之中,惟一的結果就是讓貶值美元來購買國內的優質企業。與之相伴的另一個結果就是失業率大增,在食品價格猛漲的條件下,甚至有可能造成社會動蕩,使改革成果毀于一旦。央行不僅不應該加息,還有必要在匯率快速升值的同時,進行減稅甚至降息等逆向操作,減輕實體經濟負擔。 (南方都市報)


    【點評者說】治理通脹的第一個條件是面對現實?!昂寐牭难赞o”與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價格控制”都不是好方法。
    中小企業因加息受傷,“大?!逼髽I卻從不缺錢,這是不完全市場經濟體制里的企業間權力結構問題,與加息本身關系不大。真想在治理通脹的同時保持中國經濟的微觀活力,減稅、破除壟斷、規范政府行為、盡快推出規范高效的創業板,都是有效選項。
    考慮到我國被動發行貨幣的機制,從緊的貨幣政策已然包含了加速升值的要求,加息與升值并非二選一的關系。重要的是,要在“緊”貨幣管理需求和“調”財政增加供給的同時,真正下決心推進要素市場變革,增加中國經濟的內在活力,則“滯脹”可免,中國幸甚。

(責任編輯 史哲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