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侖:公益與企業一樣,需要用有限的資源建立最合理的組織
9月15日下午,馮侖、劉曉光、王維嘉、萬捷、張雪峰等人出席由南方周末主辦、名牌雜志承辦的第七屆華人精英會北京論壇時,就企業創業和公益創業的共通性進行討論。
創業論壇
馮侖:公益與企業一樣,需要用有限的資源建立最合理的組織
9月15日下午,馮侖、劉曉光、王維嘉、萬捷、張雪峰等人出席由南方周末主辦、名牌雜志承辦的第七屆華人精英會北京論壇時,就企業創業和公益創業的共通性進行討論。期間馮侖提出,做企業和做公益一樣,都需要治理、效率、人才、戰略和價值觀,以及在一定的法規環境下按照合法有序的方式來運作組織。兩者的不同點在于一個是掙錢的,一個是花錢的。企業家最擅長的事,是用有限的資源建立最合理的組織,在最短的時間內達成目的,同時考核團隊的業績。因此企業家做公益,除了為公益組織提供資金來源之外,還能幫助公益組織建立一個有序且有效的組織運作系統。
公益組織是民主的土壤。馮侖提到,阿拉善的7年間,最大的變化建立了一個民主的章程。但并非企業家天生有民主的基因,最初的阿拉善有將近100個暴君聚在一起吵成一鍋粥,最后沒法吵了,最簡單的規則就是投票選舉。馮侖認為,所謂民主就像奧運會的游戲規則,全世界的運動員去爭,也不會釀成動亂,是因為有獨立第三方制定規則,并且由大家修改和通過,阿拉善也如此。同時在這個企業家組成的公益組織當中,一切都是透明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都尊重彼此在每一個階段的作用。因此阿拉善能夠透明有序的更換一把手,能夠很好的持續下去。
談到最初倡導建立阿拉善生態協會,劉曉光回憶自己跪在黃沙之上仰天懺悔的時刻,爆發出對改善環境的責任感和對自身力量渺小的感慨。因此他想到倡導自己的朋友,倡導中國企業家階層與他一同加入到環境保護的行列中來。紅軍是宣傳隊,紅軍是播種機,流淌著軍人血液的劉曉光希望自己能像一顆種子一樣,在環保事業中起到作用。
萬捷就公益組織的延展性提出自己的觀點。阿拉善生態協會不僅在做環保的事業,其會員還通過接觸環保,產生了對社會其他方面的事務的責任感。例如萬捷與馮侖、王石等一起成立了故宮文物保護基金會,通過對企業的管理經驗,用企業家的經營能力和效率來幫助故宮,幫助文化機構進行管理和推廣。
最后王維嘉對我國這批企業家從創業到公益的道路進行了總結。從當年的創業追求個人的自由,到今天追求生命的意義,追求給社會的善,其實這些規則的學習,包括企業家對自己自身認識的提高,也是實際上在給社會帶來一種新的秩序。王維嘉認為,這種秩序是中國在下一步轉型非常非常需要的,中國的企業家群體能夠在這方面作出一點點自己的貢獻,善莫大焉。
華人精英會是由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推動,南方周末報系與中國平安集團聯合主辦、《mangazine |名牌》雜志承辦的年度盛典。本次華人精英會的主題集中為“弘道宏業”,于2012年八月至九月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地舉行。三地論壇主題各有不同。廣州論壇: 務實的魅力——將簡單的事情做到偉大;上海論壇: 溫和的力量——閱讀溫潤社會;北京論壇: 創業的精神——推動社會進程的堅韌之旅。
其中,本次華人精英會北京論壇更與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合作舉辦,在分享企業家創業精神的同時,也分外強調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感。論壇的過程中,進行了由阿拉善發起的“創綠家環保公益創業資助計劃”(簡稱“創綠家計劃”)的啟動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