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山、張寧、向春、張醒生:公益組織與政府站在一個共同面
9月15日下午,張醒生、黃小山、張寧、向春等人出席由南方周末主辦、名牌雜志承辦的第七屆華人精英會北京論壇時,交流了管理公益組織的心得體會,從不同側面反映了近幾年中國公益組織的發展和轉型。
公益論壇
9月15日下午,張醒生、黃小山、張寧、向春等人出席由南方周末主辦、名牌雜志承辦的第七屆華人精英會北京論壇時,交流了管理公益組織的心得體會,從不同側面反映了近幾年中國公益組織的發展和轉型。
黃小山談到,自己與政府的關系是過去三年來他研究中國垃圾問題的一個主線條,從09年跟政府的對抗到10年跟政府的溝通和討論,到現在可以說跟政府是相互的理解,相互的妥協,相互的合作,黃小山與他的綠詩丹正在以一個全新的形式維權。作為一個公民,不但可以勇敢的跟政府說不,但更多的要告訴政府最終的解決方案是什么,要勇于承擔問題,哪怕自己花錢,哪怕花經歷,哪怕犧牲很多的東西。公益組織可以跟政府站在一起共同面對問題,共同研究問題,共同討論問題,共同解決問題。
張寧則強調了在目前中國公益事業的起步階段,人脈和號召力的重要性。身為一名律師,他比別人更多的資源是人脈,因此可以利用這些人脈號召更多的人加入進來。同時張寧還實現了有別于大部分依靠基金會的公益組織的,以創意作為生產力的自負盈虧的公益組織形式,一種社會企業的盈利模式。通過抓住社會熱點,研發出相應的產品,比如教授火宅逃生知識的游戲,然后說服別人購買自己的研發,以獲得資金維持組織的可秩序運轉。
當被問到做公益最困難的事情是什么的時候,向春說道,環保組織最需要的是具有專業知識的人,這樣遇到環境問題,能夠通過旅社的專業精神,查出問題的影響,問題的根源,問題的解決方法,將所需的證據準備齊全,用以交涉。
最后張醒生就環保組織的專業性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也給自己設立了把跨國NGO本地化的目標。他還提到,現在政府鼓勵企業成立基金會。企業基金會已經成為省市之間的軟環境評比指標。一旦企業基金會的成立成為常態,那么NGO組織的資金就有了新的來源。但NGO組織不是乞丐,他們是高尚的人,進行的是高貴的事業。NGO組織要為企業帶來價值,使一個企業的價值最大化。
華人精英會是由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推動,南方周末報系與中國平安集團聯合主辦、《mangazine |名牌》雜志承辦的年度盛典。本次華人精英會的主題集中為“弘道宏業”,于2012年八月至九月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地舉行。三地論壇主題各有不同。廣州論壇: 務實的魅力——將簡單的事情做到偉大;上海論壇: 溫和的力量——閱讀溫潤社會;北京論壇: 創業的精神——推動社會進程的堅韌之旅。
其中,本次華人精英會北京論壇更與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合作舉辦,在分享企業家創業精神的同時,也分外強調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感。論壇的過程中,進行了由阿拉善發起的“創綠家環保公益創業資助計劃”(簡稱“創綠家計劃”)的啟動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