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醫改3年】新醫改之后怎么改改了基層改城市,用完計劃用市場

新醫改三年,開出什么藥方?是否對“看病難、看病貴”這一世界性疑難雜癥見效?從2009年開始的新一輪醫改,政府主導,市場讓位。顯而易見的改革成效是,對醫療的財政投入劇增,醫保覆蓋到全民。但未來的挑戰同樣嚴峻。

責任編輯:顧策 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羅敏夏

2012年8月26日,北京協和醫院,就醫人員在排隊等候掛號。當日晚8點開始,協和醫院可以掛三天號。 (CFP/圖)

編者按: 新醫改三年,開出什么藥方?是否對“看病難、看病貴”這一世界性疑難雜癥見效?

1985年放權讓利的市場化醫改之后,從2009年開始的新一輪醫改,政府主導,市場讓位。顯而易見的改革成效是,對醫療的財政投入劇增,醫保覆蓋到全民。

但未來的挑戰同樣嚴峻:如何讓大醫院真正成為市場主體,如何為社會資本打開大門,如何讓管醫院的和辦醫院的各干各的事情?答案恐怕將再次回到市場化的軌道上。

為了探索下一步改革,全國各地都在進行各種試點。南方周末選取其中兩個加以記錄:一為“管辦分開”目前最徹底的成都,一為最先全面取消藥品加成,實行“零差價”的深圳。兩處試點,各有得失,以為改革提供鏡鑒。

醫改是世界性難題,迄今各國都沒有完美方案。中國能做的,誠如國務院醫改專家咨詢組成員劉國恩所說:“不改革看不出問題,發現問題再解決問題。”。

2012年9月17日上午,國新辦在北京召開衛生事業改革發展進展新聞發布會。衛生部部長陳竺在會上宣稱:2009年3月新醫改啟動以來,經過三年多的努力,五項重點改革統籌推進,取得了重大階段性成效。

三個月前,國務院醫改辦在其起草的一份總結報告上也作出了類似的樂觀結論。國務院醫改辦是2008年12月為統籌協調新醫改相關工作而成立的新機構,與以往醫改主要由衛生部推動不同,新醫改參與部門多達20個,發改委系統的主導權明顯增強。

但在學界、基層醫改參與者中,對新醫改成效的判斷卻有另一種聲音。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鵬在他考察基層之后撰寫的一份調研報告中寫道:新醫改加大政府對公立醫療機構的財政投入,對公立醫療機構定崗定編、財政保障醫務人員工資等把公立醫療機構恢復為傳統國有事業單位的做法,無助于降低城鄉居民的醫療負擔。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顧昕也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目前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政策,事實上重回了計劃體制,“大鍋飯”的種種弊端可能卷土重來。

新醫改三年,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解決了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難題?以政府主導的方式來推行的“藥方”是否能收得奇效?

2012年9月1日,北京,朝陽醫院實施醫藥分開試點改革。 (CFP/圖)

從市場化到政府主導

在過去三十多年改革開放歷程中,中國醫藥衛生體制的改革一直是民眾關注的焦點。幾乎每隔十年,就有一波事關改革方向的爭論發生。爭論的核心無非是政府主導還是市場化、強調公益性還是強調效率。

1985年啟動的第一輪醫改,其核心思路是放權讓利,擴大醫院自主權。這種市場化的改革方向成了此后20年里的主旋律。199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下發,繼續強化這一市場化方向,其中對醫療機構的改革,與國企改革思路一致,以“放權”和“醫院自負盈虧”為核心。

但在權力下放的同時,政府對醫藥衛生事業的財政投入卻逐年下降。而醫院的逐利沖動演化成了種種亂象,看病難、看病貴的社會問題引發了人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之耘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