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書架】我與西方藝術史的相遇

本人與西方現代藝術史的遭遇,是2001年初在英國訪問時,從劍橋大學圖書館找到的羅杰·弗萊發表于1927年的小冊子《塞尚及其畫風的發展》開始的。

責任編輯:劉小磊

與1980年代初的許多文科學生一樣,我也經歷了文化熱和美學熱的洗禮,李澤厚先生的《批判哲學的批判》、《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中國近代思想史論》、《中國現代思想史論》,特別是他的《美學歷程》,是當時的必讀書。伴隨著大量西方學術名著的出版,我囫圇吞棗地讀了不少文史哲譯著,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尼采、薩特、海德格爾,以及弗洛伊德、榮格。隨著青春漸去,在我的讀書興趣中,這股大陸哲學、心理學的狂熱思潮,也迅速被英美更加清明理智的學說所取代。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波普爾的《猜想與反駁》、《開放社會及其敵人》等書,成為我閱讀的重點。

沈語冰,浙江大學美學與批評理論研究所教授,著有《20世紀藝術批評》等。 (何籽/圖)

在癡迷于哲學的同時,是對文藝作品的閱讀。從初中開始,我讀了不少18、19世紀的法國與俄羅斯文學,最迷戀的是盧梭的《懺悔錄》、司湯達的《紅與黑》、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小仲馬的《茶花女》、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然而,給我帶來全新閱讀體驗的,是喬伊斯的《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自此開始涉獵西方現代文學,樂此不疲,流連忘返。多愁善感、情思泛濫的外國浪漫主義乃至現實主義文學,已不能滿足我的渴望,打那以后,我心目中的現代文學英雄成了福樓拜、波德萊爾、喬伊斯、普魯斯特、卡夫卡、??思{、海明威、加繆和馬爾克斯。

1990年代初參加工作后,我已經打定主意要改行了,興趣完全轉向文藝理論和美術史。說來有趣,那時候整個社會開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謝小跳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