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鏡(七)】改進教育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
用考分來量化教師的績效,會使教師過分重視“考分”,導致課程內容“狹隘化”,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有些教師為了自己的高績效,竟然作弊,涂改學生的考卷,以拉高考分。找到培養優秀績效教師的方法,要比修建新式教室、增加營養午餐更重要。
責任編輯:戴志勇
用考分來量化教師的績效,會使教師過分重視“考分”,導致課程內容“狹隘化”,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有些教師為了自己的高績效,竟然作弊,涂改學生的考卷,以拉高考分。
影響中小學學生教育水平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蓋茨基金會在美國十個州的一些城市做了廣泛調研,結論是:教師。蓋茨基金會的報告說,最能影響學生水平的因素,不是學校的系統,不是班級的大小,不是課外輔助的活動,而是高素質、高效能的教師。
這個結論得到許多教育專家的認同。雖然認同結論的人很多,但如何才能把這個結論轉化成為有效的教改措施?
老師是核心,績效是關鍵
華盛頓市在2007年發動過一場以“改進教師績效”為中心的中小學教改,領軍者是一位韓裔美籍女士李陽熙。這場教改搞得轟轟烈烈,李陽熙一時間成為媒體報道的熱門人物,還登上了《時代》雜志的封面。她的教改措施有兩大亮點,一是把教師的績效量化,用學生的考試分數來衡量;二是把量化的績效和教師的收入掛鉤,績效高的教師提工資得獎金,績效差的教師會被解雇,以此來形成激勵機制。在她的領導下,華盛頓地區的學生考試成績的確有所提高,但她的教改也遭到很強烈的批評。
對于用考分來量化教師的績效,批評者指出,這種措施會使教師過分重視“考分”,導致課程內容“狹隘化”,不利于學生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