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格瓦拉的光環下

在中國,在古巴,在切?格瓦拉的子女,在對他有所理解、研究甚至追隨的人身上,我們尋找并且發現切?格瓦拉的背影……

切·格瓦拉之子卡米洛·格瓦拉 (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梁辰/圖)

在中國,在古巴,在切•格瓦拉的子女,在對他有所理解、研究甚至追隨的人身上,我們尋找并且發現切•格瓦拉的背影

2012年9月8日,位于北京五環以外的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人滿為患,來自古巴的朗姆酒供不應求,吧臺和餐桌旁都排著長隊。這是切·格瓦拉攝影展的開幕式,酒食免費,向公眾開放,似有共產主義遺風。主辦方說這是古巴方面的要求——拉美人愛熱鬧,又有廠商贊助,還有專程飛來的古巴樂隊助興,展期內每周都會在此開派對。

人群之中擠出一個身著白襯衫的胖男人,中等個子,戴一副墨鏡,扎一根小辮,沒有笑容,很快又在人群中隱去。開場時他曾在臺上致辭,但很簡短,此前的媒體發布會,他也是一臉冷峻,把圍繞著自己的鏡頭請走,拒絕攝影師的擺拍。他再三提醒觀眾,“我不是主角,也不喜歡被當作主角。”

主角是他的父親——埃內斯托·切·格瓦拉,而他,卡米洛·格瓦拉,是這次展覽的特約策展人。當他摘下墨鏡,眉眼之間和他的父親如出一轍。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認識他的父親。就在露天派對的旁邊,兩百多幅由切·格瓦拉拍攝的照片正在展出,這是該展第一次來到亞洲。有觀眾竊竊私語,“這人是誰???”

對生命的領悟都來自父親

“主要談這次展覽,請不要談政治。”采訪之前,翻譯叮囑我。

卡米洛在切的5個小孩中排行第二——他的名字取自和切·格瓦拉出生入死的戰友卡米洛·西恩富戈斯少校——目前全職在切·格瓦拉研究中心工作,由他負責的攝影展已經在拉美、歐洲展出16次。他父親始終堅信的“世界革命”理念在玻利維亞遭遇失敗,而他借著攝影的名義,重又將他的父親推向世界。

簡單寒暄之后,卡米洛率先打破翻譯的禁忌。“我能告訴你的是,我對生命的領悟都來自我父親的思想理念,我很幸運現在的工作就是在一個研究我父親的思想和行動的地方。他曾經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幫助我理解社會所存在的問題,找到可能的出路。”

不談政治,這是對切·格瓦拉的“褻瀆”。

再有一個月,就是他離世45年的忌日。“我帶進墳墓的,只會是未完之歌的夢魘”,在踏上革命征途之前,切·格瓦拉曾經借用這句詩對自己身后的命運做出了預言。

卡米洛所在的切·格瓦拉研究中心由他的母親、切的遺孀阿萊達·馬爾奇所建,正在努力填補人們關于切的記憶空白——很多人并不了解他,很多人已經忘了他。阿萊達·馬爾奇早年也是切的戰友,參加過武裝行動,在比亞克拉拉省的“7·26”行動組擔任第一聯絡員,在全省境內偷運武器和炸彈,后來成為切的第一信使。據說,“她什么都不怕”。

研究中心現在以學術研究和公共教育為主,那里的活動都打著深深的社會主義的烙印。以卡米洛參與過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謝小跳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