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找一張有尊嚴的課桌——一個自閉癥孩子的艱難復學路
19位家長的一封聯名信,將深圳自閉癥孩子李孟趕出了校園,這已是他第四次失去了心愛的課桌。在中國,自閉癥患者已超160萬之眾,但由于公眾認知的淡薄,傳統觀念的偏見,專業支持系統和教育的缺失,他們仍被排斥在正常生活之外。
責任編輯:葉偉民 實習生 高禎
2012年9月13日,被趕出學校的自閉兒李孟站在校門外。
編者按
19位家長的一封聯名信,將深圳自閉癥孩子李孟趕出了校園,這已是他第四次失去了心愛的課桌。在母親郝楠看來,孩子“接受正常教育的最后一扇大門正在關閉”。
自閉癥,一種嚴重的發育障礙性疾病,已成為廣受關注的世界性難題之一。在中國,縱使患者人數已超160萬之眾,但由于公眾認知的淡薄,傳統觀念的偏見,專業支持系統和教育的缺失,他們仍被排斥在正常生活之外,連爭取最基本的權利和尊嚴,也相當曲折艱難。
對自閉癥的陌生、偏見及專業教育人員的缺失,是學校和家長驅逐自閉兒李孟的重要原因之一。
深圳自閉癥兒童或有上萬人,但公辦機構只能提供近2000個康復訓練學位,而且大多非深戶籍的家庭被拒之門外。
2012年9月25日,在兒子李孟被驅逐出學校的21天后,郝楠坐上開往廣州的汽車,再次尋求命運的診斷。這位44歲的母親需要解開那個困擾了11年的問題:僅僅是略有殘缺的孩子能否擁有一個正常而不失尊嚴的人生?
2001年,4歲的李孟被確診為自閉癥,母子二人從此陷入旁人無法探知的孤獨。11年來,郝楠縱然用盡全力,試圖讓孩子長大成人并重返社會,然而,現實卻一次又一次地拒絕。
兩個多星期前,詛咒般的拒絕再次籠罩這個孤獨的家庭。在經歷多次轉校后,曾短暫接納李孟的深圳市寶城小學,再一次對其關上了大門——19位正常孩子的家長給學校寫聯名信,要求趕走這個“會影響和傷害”自家孩子的自閉癥患兒。學校搬走了孩子的桌椅,拒絕李孟進入教室。
此時,李孟已經15歲了,卻還沒有小學畢業。在那個屈辱而傷心的早上,郝楠領著兒子離開了,感覺“最后一扇門正在徐徐落下”,遮蔽了最后一絲希望之光。
被驅逐的孩子
2012年9月25日下午,到廣州后,坐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主任鄒小兵面前,郝楠從包里掏出了孩子的病歷、一張填滿了正確答案的五年級數學作業本、一張細心封塑起來的鋼琴六級證書。
在這個單身母親眼里,這是她過去11年來所有努力的憑證。兒子李孟坐在一旁,他15歲了,有著發育良好的身體,但眼睛卻像害羞的孩子一樣澄亮而游離,他坐在綠色墊子上,自顧自地看一本腦筋急轉彎,累了哼一首歌,安靜得像墻角的一團影子。
郝楠準備用這輩子幫助兒子走出那個神秘而封閉的自我世界。她不奢望過多的同情和幫助,只希望李孟能平等、平靜地和同齡人待在一起。“這是他的愿望,也是權利。”
在2012年9月進入深圳寶安區寶城小學之前,李孟就已經是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