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失之制造,收之市場
因為成本上升,中國制造的吸引力正在下降。消費品制造業正在轉向東南亞,而工業品制造業則回流美國。不過,失之制造,收之市場。生產基地變成明星市場的新故事,剛剛展開。
責任編輯: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馮葉
曾經廉價而且仿佛“無限量供應”的中國工人,正在變得越來越貴而且越來越難找。圖為浙江一家制鞋企業為了吸引工人,特意換了一批新機器,可依然遭遇工人荒。
因為成本上升,中國制造的吸引力正在下降。消費品制造業正在轉向東南亞,而工業品制造業則回流美國。
不過,失之制造,收之市場。生產基地變成明星市場的新故事,剛剛展開。
一個徘徊了四年的傳聞將在10月底變為現實:阿迪達斯將關閉在江蘇蘇州的唯一一家中國直屬工廠。阿迪達斯還告知了其他10家代工廠,將陸續終止代工合同。
阿迪達斯官方解釋是“出于重新整合全球資源的策略考量”。但外界普遍解讀為,跟它的老對手耐克一樣,這家風向標式的“候鳥”公司為了追逐更低的成本而將制造基地轉移出中國,而更多生產商將尾隨其后。
除了衣服、鞋子的生產商開始離開,在工業品制造領域,中國也正在失去吸引力,而美國成為這些投資新的目的地。
通用電氣在2011年年報中提出,要把家電生產線從中國和墨西哥撤回到美國;福特汽車將在美國投資160億美元增加工廠和生產線;全球最大的挖掘機和推土機生產商卡特彼勒2011年在美國得克薩斯州投資1.2億美元新建一個制造廠;谷歌新推出的播放器“Nexus Q”也在美國生產。
“美國制造業的轉移才剛開始。”麻省理工學院工程學教授辛奇·利維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前不久,他花了兩個月對108家總部在美國、擁有跨國營業機構的企業進行調查,其中14%明確計劃將部分制造業務搬遷回美。
制造業到美國去
在此前二十年間,美國和其他西方資本流向中國,是一個普遍的趨勢。這些資本洶涌而來,有力支撐著中國經濟的本輪崛起。這股力量如此重要,甚至曾經被批評為“中國患上外資依賴癥”。
不過,美國國內對此的質疑一直不斷,一些人認為中國人搶走了美國工人的飯碗。
美國經濟政策研究所近日公布的一項報告稱,“在2001年至2011年,對中國的貿易赤字使美國失去的或者被取代的工作機會超過270萬個,其中制造業超過210萬個。”
但變化正在出現。2012年6月,星巴克的陶瓷杯開始在美國俄亥俄州東利物浦生產。
“作為星巴克‘為美國創造工作機會&rs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