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照也有世界觀 哲學家亞歷山大·科耶夫的攝影作品
同是紅色政權,科耶夫拍攝的中國和蘇聯完全不同。1967年科耶夫來到文化大革命中的中國,拍下那些刷滿標語的古建筑和粗布藍衣的行人。故宮、頤和園和天壇的紅墻上、橫梁上,處處粉刷著醒目的大標語:“把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徹底砸爛舊故宮”、“援越抗美”……
責任編輯:袁蕾 實習生 周鑫 陳浩民
科耶夫在1967年拍攝的中國??埔蛟谄渌麌抑慌臄z歷史遺跡,卻并不吝惜將鏡頭對準當時的現實中國。
“哦,我孫子也能拍出這樣的照片。”一個老太太走進展廳,看著十幾臺投影儀映向墻上的照片說。
這是一些連基本構圖都難稱出彩的“風景照”:俄式教堂、歐式雕塑、印度和尼泊爾最普通的寺廟。只有中國不同:故宮、頤和園和天壇的紅墻上、橫梁上,處處粉刷著醒目的大標語:“把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徹底砸爛舊故宮”、“援越抗美”……
照片出自哲學家亞歷山大·科耶夫之手??埔驈?959年開始游歷世界,直至1968年心臟病突發,死在歐洲共同體(以下簡稱歐共體)的一次會議上。那時他是法國駐歐共體的代表,外交官身份使他的旅行更加通暢。
科耶夫最為人稱道的,是他對黑格爾的解讀。人們說他“戲劇性地塑造了20世紀法國知識分子的視野”,即便他的反對者也不得不承認這一點。
2010年前后,哲學家、策展人鮑里斯·格羅伊斯找到了科耶夫游歷世界時的一些“收藏”:5000張透明片和九大箱明信片。
格羅伊斯與荷蘭BAK當代藝術機構合作,先后在BAK和韓國光州雙年展上展出了這些圖片。
2012年9月21日,名為“歷史之后——作為攝影師的亞歷山大·科耶夫”的展覽移至深圳OCT當代藝術中心,展覽將持續到11月16日。
“科耶夫的照片的確可以被看作普通游客的照片。”策展人格羅伊斯不避諱這一點,但他建議把它們“放到科耶夫哲學和政治實踐的背景下思考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謝小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