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一個角度看近代嶺南文化
嶺南在世界范圍內的坐標:它是中華大陸的南端、邊緣,同時它也是環太平洋文化圈中的一環。這個地理環境,決定了嶺南文化既有保守性,也有開放性。六十年來,它對于整個中國文化的保存,起了很大的貢獻,這一點常常被忽略。
責任編輯:劉小磊
嶺南文化既有開放性,也有保守性。六十年來,它對于整個中國文化的保存,起了很大的貢獻,這一點常常被忽略。
以前我們對嶺南文化有過很多概括,比如說“包容”、“開放”、“務實”、“重商”等,這些大家都很熟悉,我今天著重講一下嶺南文化中的保守性特征。我希望通過一個不同的角度,看到一些以前忽略了的內容。
三年困難時期,香港同胞手提肩挑,在尖沙咀火車站排長隊,搭廣九列車回鄉接濟親人。
在“先退一步”中先行一步
嶺南是指五嶺以南,以廣州、澳門、香港為核心,以兩廣地區包括海南地區為它的基本區域。嶺南在世界范圍內的坐標:它是中華大陸的南端、邊緣,同時它也是環太平洋文化圈中的一環。這個地理環境,決定了嶺南文化既有保守性,也有開放性。
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寫過一本《先行一步》。這本書專門寫廣東對改革開放的貢獻。他稱之為“先行一步”。
這30年,大家都知道,是從計劃經濟轉型到市場經濟。其實這30年的改變,不僅是對上世紀50年代以來經濟政策的改變,而且是對上世紀20年代以來的革命理論和價值觀的轉變。孫中山的三大政策不是叫聯俄、聯共、扶助農工嗎?這三十年,則是從革命轉向建設;國際上從聯俄變為聯美(先是中蘇交惡,后是中美關系正?;?;國內則是支持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扶助資本。
為什么這三十年的改革充滿矛盾、充滿困難呢?因為它是由一個革命黨來實施這些巨大的轉變。
先說從聯俄走向聯美。這不是從鄧小平開始的,這個是從毛澤東就開始做的。整個遠東地區,包括中國、日本、朝鮮,都存在兩種勢力的影響:一種是大陸勢力,一種是海洋勢力。對于日本朝鮮來說,中國俄羅斯是大陸勢力,荷蘭英國美國是海洋勢力。對于中國來說,俄羅斯是大陸勢力,而美英是海洋勢力。
最早完成海洋勢力壓倒大陸勢力的國家是日本。日本最早受荷蘭影響,然后受英國影響,脫亞入歐,它成功了。這是“日本模式”。對整個朝鮮半島來說,中俄作為大陸勢力,日本美國作為海洋勢力在爭持。從1905開始,就已經在“三八線”上切了一刀,北朝鮮受大陸勢力影響,南朝鮮受海洋勢力影響,至今100年了,仍然如此。這是“南北朝模式”。
中國是大陸勢力與海洋勢力此消彼長的模式:從李鴻章時期就已經開啟了在俄羅斯與英日之間的“均勢外交”。而從民國以來,或者說蔣介石時期,傾向于美國。中國共產黨則聯合大陸勢力——蘇聯,抓住各種機緣,打垮國民黨,結束了海洋勢力對中國的影響。
中國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幾乎完全與海洋勢力絕緣了,在政治上與美國是“藕斷”,但與英國是“絲連”。中國在1954年就與英國建立代辦級外交關系,就是因為有香港的因素。中國幸虧留了香港、澳門兩個窗口,去吸納海洋的因素。要是沒有香港,抗美援朝時連一些抗生素都沒有。也就是說,在嶺南地區還保持著與海洋勢力的“絲連”。
而在民間,廣東人就更是保持與美國等西方世界的“絲連”。新中國成立后的前二三十年,廣東居民除受主流的精神教育之外,還受著外洋的物質教育。何解?很多家庭都沒有斷絕與外洋的聯系,接受海外親戚的物質與金錢的幫助——大躍進時,不少家庭都幸有香港寄回的鷹嘜煉奶、“維他命”來維持。
中蘇很快就互成敵國了。到1971年9月13日,林彪坐三叉戟飛機去蘇聯,結果掉下來,“大陸之路”徹底走到了盡頭。不到半年,1972年2月,尼克松就飛到中國來了,正式開啟了中國和美國的交流。
據披露,鄧小平說過一句話:“我看世界上跟美國好的國家都富起來了。”(趙可金:《美國沒其他列強壞是事實》,載《環球時報》2012年1月18日)這句話也體現了鄧小平與毛澤東的區別:毛與美國搞關系是國家安全考慮,鄧與美國搞關系是國家建設考慮。
要建設,華僑港澳同胞就派上大用場了。海外華僑不但寄“維他命”回來,而且可以回來開廠了。中國為什么和俄羅斯不一樣,因為中國的華僑和俄羅斯的僑民不一樣。華僑很愛祖國,對于啟動中國的對外開放,引進資金和人才,廣東的華僑起了巨大的作用。
以前講“喚起工農千百萬”,取得革命的勝利,中國走的是公有化的道路。從其理念來講,必須依靠工農階級。但改革開放,必須放開市場,培養資本,扶植民營企業家。
先講一個故事,廣州文明路有一家“太爺雞”。這只雞,起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謝小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