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精選】從一封信看丁玲“永遠對創作是不死心的感情”

批判者說“創作一本書”是極端個人主義,是反黨。對于這個真理,幾乎沒有人有異議。即使有,也不敢表露出來。表露了,你就是同黨,就是共犯!你要付出全部的代價,包括你的妻兒老小。這不能不說是丁玲的悲劇,也是那一代人的悲劇。

日前整理家中舊物,意外看到一封丁玲寫給羅烽的信。信的末尾沒有標注詳細時間,只寫“一號”。根據信中所涉及羅烽(歸隊)搞創作的內容,可以推斷此信寫于1952年秋冬之交的某月(1.羅烽1952年11月14日日記:發獎,周總理報告。太和殿照像。與周總理談歸隊問題,承允。2.丁玲年表:1952年10月因腰疼病情加重,請辭去中宣部文藝處處長及全國文協黨組書記職務,去旅大休養治療)。

丁玲信中說:“關于你的消息,真值得為你慶賀,這真是不易爭取的事。我到大連后即去看過李卓然同志,曾談到你。他說他不贊成你去搞創作,他從工作的需要上贊成你寫理論指導性的文章。我告訴他創作的人永遠對創作是不死心的感情,他笑了。我曾為你擔心事先不敢告訴你。這次又去看過他(但楊朔已來,因我接到你暫時不能出院,只星期六可以回來。)又談起你的事,他還是那個意見,不過說既已決定那就算了。我想大約是定了。”

羅烽1928年在哈爾濱參加革命,負責領導北滿左翼文藝運動,同時開始文學創作,是著名東北作家。戰爭年代,特別是到延安以后,一直擔任行政領導工作,沒有條件安心搞創作。但是,創作的激情常常涌動。1946年,羅烽領導新成立的合江省委宣傳部,每天起早貪黑,席不暇暖。既要投身轟轟烈烈的“土改”運動,又要創建、整頓文教、文化各部門的組織機構。終因操勞過度而病倒。省委書記張聞天令其回哈爾濱就醫。羅烽經短期治療,病情稍有緩解就面請張聞天,要求以《東北日報》記者身份去“哈南前線”采訪。在前方,剛剛發表第一篇通訊《哈南前線紀行》,便被東北局宣傳部部長凱豐電召回哈接受新任務?;毓?,擔任中蘇友好協會黨組書記、副會長,兼任東北局文委常委,負責籌建“東北文協”。他歸隊搞創作的計劃戛然而止。

新中國成立后,羅烽任東北人民政府文化部副部長(部長由東宣部副部長劉芝明兼任)等多個黨政職務。但是,正如丁玲所說“創作的人永遠對創作是不死心的”,他一直尋找機會“歸隊”。朋友們,包括丁玲也都為他爭取。

丁玲本身是作家又是文藝界的重要領導,她從黨的文學事業和個人前途考慮,在創作方面給予羅烽許多意見。鼓勵他在“比較長久些”的小說、戲劇方面下工夫。同時,建議羅烽把根據地放在北京。她說“創作思想的領導還是黨中央領導較強。雖說也有問題,但總有更比較高明的人,而且作家一定要集中一些,要用集體的力量提高自己,提高大家。北京文協正向作家協會走去。如果沒有作家去,文協也無法大力領導創作運動。文協如果無力,黨就難于實現許多計劃”。從這封信不難看出丁玲對“創作”的執著感情,以及創作思想。

丁玲直至晚年還常稱自己是“寫文章”的。實際早在1928年《莎菲女士日記》一問世,就為她贏得“頭牌”。孫犁曾說:“在30年代,丁玲的名望,她的影響,她的吸引力,對當時文學青年來說,是能使萬人空巷、舉國若狂的。不只因為她寫小說,還因為她獻身革命。”

“革命”,不但有成功,也有失??;不但有勝利,也是有犧牲的。丁玲為了革命,曾被國民黨羈押失去人身自由。逃出樊籠奔向紅色之都,受到最高領袖毛澤東的熱情款待,榮膺“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將軍”的封賞;為了那“不死心的感情”,憑借1948年創作的《太陽照在桑干河上》,于1952年榮獲斯大林文藝獎。那時,她是何等風光、耀眼!然而,&ldq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之耘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